导语结直肠癌是目前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消化界”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内镜治疗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盛剑秋教授。非常感谢盛剑秋教授在百忙之中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接受小编的采访。

盛剑秋,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分会常委、全军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北京分会常委、中华消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常委及北京军区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临床上擅长于肠道疾病、消化内镜下的微创治疗;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和遗传性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的研究。近5年发表论文篇,其中SCI:37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奖6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消化界”小编: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具体有哪些?如何筛查?

盛剑秋教授: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结直肠癌筛查在平均风险人群中也应当开展,并非只有高危人群才需要筛查。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平均风险人群是指年龄50~75岁,无报警症状,无结直肠癌家族史,无结直肠癌前疾病史。

相对应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

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这其中又分为遗传性结直肠癌家系成员或突变携带者,以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但不能归入到已知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中的人群,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黑斑息肉病(PJS)、幼年性息肉病(JPS)和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等;2、有结直肠癌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消瘦、腹泻、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但是,许多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后就诊,或者已经处于结直肠癌进展期,或者是一些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疾病;3、有结直肠癌前疾病史,包括: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4、初筛试验阳性,比如: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阳性等。

而筛查方案,简单地说,平均风险人群可以先进行初筛,包括:粪便潜血试验、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等,初筛阳性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也可以直接行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直接行结肠镜检查。

“消化界”小编:现在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技术愈发成熟,在内镜确诊为早期结直肠癌之后,主要有哪些技术?他们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盛剑秋教授:内镜下肿瘤治疗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切除性技术,比如圈套器息肉勒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另一类是毁损性技术,比如氩离子凝固术(APC)、热凝治疗、射频治疗、光动力治疗、冷冻治疗等;还有一类是姑息性治疗技术。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一次性整块切除,所以毁损性技术不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治疗,而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性技术的选择主要依据能否将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圈套器息肉勒除术对有蒂型息肉癌变、EMR对2cm的平坦型病灶或者广基型息肉可以做到一次性整块切除,因此在这些病灶的治疗时可以选用。而对于2cm的广基病灶、或者有严重瘢痕化的病灶,以上两种方法很难做到一次性整块切除,此时需要选择ESD术。有时2~3cm的平坦或广基病灶,边缘预先环周切开后的EMR术(Cutting-EMR)也能一次性整块切除病灶。当然,ESD其出血及穿孔发生率较EMR略高,并且操作时间较长,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再次感谢盛剑秋教授百忙中接受“消化界”的采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