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持续发酵,一篇《C10orf67在直肠癌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种医学专业硕博水平才能拿下的课题,完成人竟是昆明市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陈某某。
正在网友质疑陈某某的研究成果来自于研究员父母手笔之时,不少人又从这份课题的笔记中发现端倪:研究第一天,陈某某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而仅仅5天后,就学会了本科生半年才能掌握的知识。
在舆论推动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表声明,“神童“背后的父亲陈勇彬也在网上公开道歉,承认过度参与研究编撰。随后组委会撤销该项目的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网友们在质疑“学二代”学术造假的同时,也还对父母的过度帮扶和急功近利表示愤怒。
其中的当事人,也从被赞誉为“天才“的神坛高高摔下,跌落谷底承受着和他年级不该有的压力。
毁掉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路径的,不是严格的规则,也不是媒体的监督,而是父母“揠苗助长“的育儿焦虑。
02
有一个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在养育孩子后写了一本书,叫《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面讲述了纽约上东区的育儿怪象:精英妈妈们在生育后必须保持产前身材,要在孩子一出生就安排好从幼儿园名校到大学就读常青藤的人生路线,除此以外,为证明妈妈们的“社交合群”,还要拥有价值百万的爱马仕铂金包,以彰显身份。
在这种你追我赶的育儿焦虑之下,脚踏实地变成对孩子的耽误,弯道超车才是对孩子的尽责。
每个家庭都殚精竭虑地追求向上生长,当成长缓慢时,焦虑的父母就考虑调动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实现“揠苗助长”的现实传说。
这种心态不止蔓延在精英群体,信奉“揠苗助长”教育信条的普通家庭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不惜为此付出违法犯罪的代价。
6月份网上曝光了的苟晶两次高考成绩被顶替事件,其中一次顶替她高考成绩就是她的班主任为其女儿操作的结果。距离人生被替换的23年后,苟晶选择曝出这一真相,而顶替者邱小慧也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被公安单位立案侦查,并被用人单位开除。
然而无论是哪种家庭,只要有这种超越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心态,就容易走上虚假包装的道路。
03
一、虚假包装,让孩子只会输入,不会思考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现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爱护恨不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也总能发现这样的情况,手抄报帮孩子完成,手把手给孩子写比赛稿。
然而这样的“护子之心”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有一次在一个课外的绘画培训班里看公开课,里面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填色。其中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涂色的时候总把颜色涂到线条外,显得画面有点脏乱。这对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来说很正常,多试几次,多练习几幅画,孩子慢慢就能掌握抓笔的技巧了。
尽管孩子画得不亦乐乎,但是他旁听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宝贝,这个地方要用蓝色才对!”
“你看你,这么不小心!颜色不能画到外面去!这个地方妈妈帮你画。”
看起来她恨不得全程操刀,帮孩子涂完所有的填色。
但这位妈妈没有想到,她的亲力亲为也让孩子失去了练习和试错的机会,这样的课无论上多少次,孩子最后很有可能还是掌握不了画画技巧。
即使在妈妈的亲自涂画下,完成大师级别的作品,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包装”而已。
“虚假包装”,对孩子而言是是一场剥夺的过程,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才能真正长大。
过度帮扶恰好吞噬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成长的好机会,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不愿意对孩子放手的管教,总是对孩子的一切亲力亲为,就别怪孩子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二,虚假包装,孩子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给省报写专栏的蒋方舟,也曾被誉为天才美少女作家,她16岁成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首届主席,却因为19岁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引起质疑。
除高考录取的操作上不同寻常以外,人们还发现她9岁时的文字作品,竟然写的是自己十年前的人生经历,不禁让人怀疑她的早年著作是否是出自自己的作家母亲之手。
尽管蒋方舟现在的人生看起来一帆风顺,可她在综艺节目中却一度自曝自己有“讨好型人格”,活得非常痛苦。
“我总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时担心冷场,想要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不会表现出任何伤害性和攻击性。”
“就算我不喜欢一个人,我也想努力讨好他,想让他喜欢我。”
从神童到自我压抑,父母用自己过高的期待和虚假包装,让孩子用小心翼翼的讨好来满足父母有条件的爱。
很多没有自我的孩子,都是源于自己的认知,而自我认知也往往是来源于原生家庭。虚假包装的孩子,对自己的认知都建立在不真实的反馈上,难以从心底里真正的认识、接纳自己。
三、虚假包装,让孩子丢失了最重要的品质
父母帮孩子作假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示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不是怎么做学问,怎么掌握技能,而是怎么掩盖自己的不足,伪造自己的的形象。
所谓“失信不立”,缺乏诚实品质的人,注定走不长远。
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隆重的演出中,曾经有一位漂亮的小女孩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她就是林妙可,因为真挚的歌声和甜美的微笑被观众们称作“微笑天使”。
后来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一个专访中透露,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林妙可所唱,而是另一位7岁女孩杨沛宜,这个“假唱”真相一经曝出,引起一片哗然。
长大后的林妙可有心进军娱乐界,高考时她志愿学校都是像北电中央音乐学院这类艺术院校,可是因为“替身”事件,却连续落榜,没有一所学校敢录用她。
或许父母能帮助孩子欺骗一时,却不能帮孩子过好一世。
父母想要帮孩子“铺路”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从终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品行塑造和声誉树立是缺失的,这种虚假包装就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了一个重大隐患,对人格成长而言也毫无帮助。
04
被“虚假包装”的孩子原本不懂得何为欺骗,但自从父母把孩子“打造”得过于全面,这些孩子才开始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因为不想父母失望、不满,他们会悄悄隐藏起自己真实的一面,直到活成父母幻想出的样子。
好的父母不会把孩子当追求虚荣的工具。
心理学家萨提亚,也是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就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永远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的错。”教育孩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的方向正确了,孩子自然才会跟着往正确的方向走。
摆脱育儿焦虑,拒绝“揠苗助长”,聪明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身上的平凡,那些坚信“父母并不是因为我的优秀才爱我”的孩子,才会从心底里生长出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