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小新闻
崔合伦,女,年10月出生,莱州市金仓街道仓南村一位普通妇女,但她不“普通”的却是三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照顾婆婆的善行,即使自己也身患癌症,仍对婆婆不离不弃,用坚强和微笑面对一切,用大爱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孝德文化。年,崔合伦荣获山东好人荣誉称号。
丈夫不幸离世,她艰难撑起一个家
年秋后,崔合伦37岁,她的丈夫和小叔子一起出海,不幸遇难,留下年仅13岁的儿子和一对年迈的父母。自此,她的公婆茶饭不思,整日伤心哭泣,几年后,公公因为伤心过度导致心脏病发作也离开了人世,婆婆越发显得孤单,崔合伦强迫自己坚强起来,替丈夫尽心侍奉婆婆。
崔合伦的父母心疼自己的女儿,劝她趁年轻找个好人家嫁出去,也就不用再尽照顾婆婆的义务。对此,崔合伦一百个不愿意:“我就是再嫁也不能不管我婆婆,她自己也有儿子,能体会到老人同时失去两个儿子的痛苦,如果此时离开,就是往老人的伤口上撒盐,自己做不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儿子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里过日子哪都需要钱,崔合伦既要挣钱养家,又要侍奉老人照顾孩子,有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崔合伦真是坚持不下去了,自己这个样子嫁给本地人,一起照顾婆婆很难,思来想去,决定找个外地人入赘。可是,崔合伦看走了眼,另找的男人过了两年,由于吃不了这种苦,受不了这样的累,产生了种种矛盾,留下一个10个月大的女儿,不辞而别,给当时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
上有老,下有小,又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到崔合伦的身上,她用柔弱的双肩、微薄的薪水支撑起这个“易碎”的家,护着这个家的周全。
三秋三夏大忙季节,别人家有人手,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可崔合伦没有钱租联合收割机,只能自己干。收花生的时候,碰上阴雨天,晾着的花生来不及收,特别容易张芽,后来崔合伦每次收完花生后,都晾晒在自己院子里,虽然干的慢,但也不会造成损失。就这样,咬着牙一年年的熬过来,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也慢慢长大。期间遭了多少罪,连崔合伦也说不清,实在累得抗不住了,崔合伦就到丈夫的坟前去大哭一场,把心中的委屈和苦累向死去的丈夫倾诉一番,哭完了,回家该干啥干啥,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三十年来,崔合伦到丈夫坟前哭了不知多少回,但崔合伦从不把委屈和苦累向婆婆诉说,明事理的婆婆知道,儿媳妇受了多大的委屈,受了多大的累,日子过得不容易。
用心理解包容,真情演绎“婆婆也是妈”
崔合伦的婆婆叫安玉桂,除了两个去世的儿子,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眼睛有残疾,几乎失明,另一个女儿嫁在外村,婆婆不舍得离开和大儿子、大儿媳一起住了多年的家。崔合伦自嫁进这个家门,婆媳俩从未吵过嘴红过脸,崔合伦也不愿离开婆婆,再说儿子和奶奶最亲,从小在一起,有着很深的感情,婆婆就一直跟着媳妇崔合伦一起生活。
7年前,婆婆安玉桂患上了脑血栓,患病第二天不小心跌了一跤,把右腿骨头跌坏了,从此再也不能自己下地走路,只能坐轮椅。彼时,崔合伦也患了直肠癌,动了一场大手术,腹部造瘘挂袋,两天一换,十分遭罪,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家里还有98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生活压力非常大。即便这样,崔合伦仍然没有抛弃自己的婆婆,侍奉婆婆穿衣吃饭,端屎端尿。看着崔合伦那么累,婆婆也很是心疼,实在不忍心儿媳这么辛苦,主动提出去闺女家住几天,让媳妇也好好休息休息。可是没多久,崔合伦就又把婆婆接回家来照顾。“俺跟俺婆婆就跟亲妈一样,跟小姑子们也像亲姐妹一样好。”崔合伦说,现在和小姑子们一起轮流照顾,但是婆婆还是喜欢在自己家,与她“母女”两个相伴。
“儿媳非常孝顺。”这是婆婆安玉桂最简单最直白的肯定和感恩。对她来说,这个儿媳心肠好,性格坚韧,吃苦耐劳。“有时候看着她那么累,都很心疼,觉得自己拖累了她。”安玉桂说,“有时候会想自己怎么不快点死了,她也省心了。”
“妈,别这么想,日子还长着,过着过着总会好,你看,现在不比以前好多了嘛。”崔合伦一边安慰着婆婆,一边利落的拿出了洗脚盆,每天她都会为婆婆洗脚,洗完脚再推婆婆出来散步。
洗衣、做饭、按摩、喂药……30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崔合伦的身影日渐佝偻,但仍日复一日的照顾婆婆,她就像是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面对高龄的婆婆,她最关心的就是老人的精神气。每天家务活忙完之后,就坐下来,陪着婆婆说说话。对于崔合伦而言,老人的每一回笑容,都是对她的辛劳最好的回报。如今已经89岁的安玉桂每日都穿戴整洁,容光焕发,精神矍铄。
诠释榜样力量,过日子要一老一小才美满
用心理解,用爱包容,孝顺的家风在传承中源远流长。“我当初也是这样伺候自己的婆婆,直到她离世,我媳妇现在又伺候我,每天给我端屎端尿,擦洗身子,还一直变着花样给我做吃的,我实在不忍心。”婆婆安玉桂感慨地说。
当问及崔合伦这30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笑着说:“我啥都没想,他们需要我,我就得管他们,这家庭过日子,过得就是一老一小,他们都幸福了,家才美满,才有奔头。”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崔合伦照顾婆婆的一言一行,儿子赵寿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妈妈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像妈妈那样照顾她和奶奶。”赵寿平说道。赵寿平工作以后,两三天就和妈妈、奶奶通个电话,逢年过节有时间就回家探望。安玉桂老人说,自从两个儿子去世后,孙子就是她心中的精神依靠。在大儿媳的影响和教育下,孙子十分孝顺,过80大寿时,孙子给自己买了价值多元的金首饰。前些天,安玉桂和孙子通话,无意中说了句想吃螃蟹了,当天傍晚,孙子就联系在海上从事渔业养殖的同学,送来十几只个头都在半斤以上的母蟹。
孝老爱亲代代传,崔合伦一家用坚韧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赞歌。在邻居眼中,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崔合伦替夫尽孝,这对婆媳早就情如母女;婆婆安玉桂也是逢人便说,自己有了一个孝顺的好闺女。在小一辈的眼里,长辈们的善举是以德传家的写照,是对孝道的真实阐述,更是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崔合伦付出了三十年的忠贞与孝心,用她对家庭的真心、对家人的爱心和对生活的信心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谱写了一段大孝至爱、感人肺腑的佳话。《大众网》《烟台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了崔合伦三十年如一日善待婆婆,邻里和睦、友善的先进事迹。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以她的故事为原型,自发编写道德故事,并排练成演出剧目,将她孝老爱亲的典型事迹在各个村传播,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