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吴学鹏,今年62岁,是黔西县莲城街道老鸹河社区居民。

我们一家有6口人,夫妻俩主要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日子虽贫也算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多年前,大儿子外出时因出事故离开人世。儿子的离去,让这个大家庭受到了重创,儿媳妇也不辞而别。

从那以后,日子过得很艰辛。因为大儿媳离开后,我要和老伴两人抚养才出生不久的小孙女吴丹。日子虽然辛苦,我们还是竭尽全力保证小孙女健康长大。我没有什么大的梦想,就希望孙女有天也能上大学,完成她的大学梦。

就这样,本想自己的后半辈子也没什么大的愿望了,就将就着过活。然而,世事难料。

某天夜里,我突然感觉腹痛难忍,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家里人急忙将我送去贵阳医学院,检查出患直肠癌。结果出来后,虽然医生说通过手术可以治愈,但手术费用大约十万元,我手头却根本挪不出动手术的费用。此刻的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内心五味杂陈,最重要的是我不想连累自己的三个子女,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家庭。

此刻,病房外步履冲冲的脚步声,像极了催促着我尽快结束这快要窒息的人生……

后来,妻子和儿女们东借西借拼凑到了我动手术的费用。手术很顺利,没过多久我就回家了。但借来的10万元,出院后还要靠吃药养着身子的费用,对我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目。

就这样,年,通过评议后,我家被评为贫困户。那会儿,我、老伴、小孙女三人共同生活,就靠平时干点农活,种点玉米、蔬菜,从没想过改变贫穷的现状,直到帮扶干部来到我家,为我家出谋划策,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政策。当时的我,嘴里一阵嘀咕,“我家还能有什么原因,就是缺钱呗!”这句话被我的帮扶干部听到后,他只是淡淡一笑。

本来我以为脱贫攻坚也就是一阵子的事儿,没想到的是,我家的帮扶干部三天两头来家里,还一个劲的给我规划下一步的蓝图。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拒绝的,后来是被深深地打动了,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我和帮扶干部渐渐熟络了起来。他不嫌我家脏、乱,亲自动手给我家打扫卫生。我当然过意不去了,后来就听从他的劝导从自身形象开始“整治”。

形象好了,我又开始落实脱贫措施,因为我的年纪大,外出务工不太现实,想了又想,帮扶干部给我提议让我家种植折耳根。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撸起袖子就开干。一开始,我也只是种了家里仅有两三亩地,第一年就丰收了。我心里独自琢磨着:种植折耳根还是划算,主要是风险小,只要管理得好都能有个好收成。

第二年,在我弟弟吴学军的帮助下,我种植的热情更高了。他积极主动给我提供了更好的折耳根种植管护技术,还帮我组装了一台很“拉风”的清洗折耳根的机器。自从有了这“玩意儿”,我干起活来更起劲了,以前都是用手清洗,有了这个机器,清洗折耳根的效率大大提升了,完全解放了我的双手,村里人看到后,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万事俱备,自制的“高科技”有了,我又租了十余亩土种植折耳根。

种植折耳根的同时,我和老伴又养了一头牛,就在今年2月份,牛卖了块钱,加上今年这十多亩地的折耳根,纯收入也有好几万元。

现在,已经不用帮扶干部给我出主意,我自己就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来年,我还要继续养牛,种植折耳根,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欠下的外债也一并还清了。

如今,我已经种植折耳根四五年了,成了大家口中的“土专家”。我曾经许下的愿望也一一实现了,孙女上学获得了各种奖学金、教育资助,马上就要毕业了,现医院实习,我们仨日子过得滋润无比,我这心里乐开了花!

整理 丁晓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编辑张婷

编审杨仪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