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县凯本镇绘就人的精准脱贫“路线图”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种烟忙。”近日,在贵州岑巩县凯本镇成方连片的烤烟地里,20余位贫困老乡挥舞锄头,挖烟沟、栽烟苗,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正在忙着选苗分种的郭碧江一脸喜悦。年,他在政府的带动下,积极返乡发展烤烟种植,一年下来新增收入3万余元,脱贫有了奔头。
像郭碧江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凯本镇还有人,这些贫困户大多数为无技术、无资金、无设施的村民,脱贫愿望迫切。
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该镇立足实际,打造贫困户适宜的产业,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庭院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搭建一个产业脱贫平台,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支柱产业。在“生态+产业”模式的引领下,一个个生态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当地涌现。
因地制宜产业孕育脱贫希望杨文才是该镇小寨村的贫困户,年在政府因户施策下,他通过申请的特惠贷,养殖了6头母猪和20头本地牛,仅出栏的成品牛收入就达10万余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靠养猪牛能脱贫致富,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杨文才说,正常饲养下,一头牛就有五千块钱的收入,养得好的话,还不止这个价。
如何在不强迁、不进城的情况下,“润物细无声”地改变11个村个村民小组的贫困面貌,一直是横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凯本镇在保存农村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下,依托境内繁茂的植被和凉爽的气候优势,以“一村一品一特”为理念,积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烤烟、中药材、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群众。
大户带小户技术强“造血”年以来,凯本镇大寨村在“养牛哥”张英豪的带领下,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把农村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整合到产业发展中,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带动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新路。
“要不是张哥提供防疫指导,去年我家3头小牛仔可能就损失了。”在张英豪的技术指导下,吴开明养殖场患胃积食病的牛得到及时治疗,挽回了近2万元的经济损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该镇龙塘河村,村民看到郭兵养鱼致富后,都纷纷效仿,他则毫不保留地将养鱼的经验传授给村民。
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帮扶转型,凯本镇的“能人”效应,带动群众“抱团”发展。10余名创业致富能人,直接带动余名群众就业,增强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能力。
订单模式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年,白明军种植的钩藤大获丰收,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为扶持药材产业规范发展,该镇引导当地村民白冰等5人成立了岑巩县金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模式。合作社提供技术、提供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了苗木质量,并与贫困农户签订回收“订单”,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产业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适合贫困户的‘胃口’。”谈及下步发展,该镇党委书记杨再东信心满满地说,“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力度,让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亩烤烟,亩中药材,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亩水产养殖,绘就了该镇产业脱贫的“路线图”,当地贫困群众正一步步按照路线精准迈进。(通讯员吴寿静)
——摘自《西南商报》
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岑巩兑现万元
近日,岑巩县兑现了去年公益林生态补偿金.88万元,让户人获得实惠,确保了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
该县有生态公益林面积46.78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27.78万亩,地方公益林19万亩。县林业局认真落实公益林财政补偿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相关政策和程序,及时将去年国家、地方公益林所有者补偿费予以兑现,直接惠及全县11个乡镇、户。
在兑现过程中,该县认真核实国家和地方公益林面积,做到权属、补偿面积、金额和对象明确,采取“一卡通”的方式,兑现给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用于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支出。通过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充分调动了林农补植增绿和护理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通讯员 张能秋)
——摘自《贵州日报》
岑巩:“千企帮千村”成农村经济增长新引擎
“感谢贵州远征公司与我们签订葡萄订单产业,盛产后每年可创收60余万元,带动20余农户实现增收。”近日,岑巩县龙田镇代店村党支部书记欧家辉看着长势良好的余亩葡萄,高兴地说,“千企帮千村”真正给农户带来了实惠。
像代店村一样,大有镇茂隆、凉水井、长溪、木召、汤江溪等5村,在该县双农牧业公司的帮扶下,整合项目资金万元与双农牧业公司投入万元抱团发展养猪产业,预计创收0万元,将带动余贫困户0余人增收。
近年来,该县工商联深入推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积极探索好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强化帮扶联络、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及时跟进、强化资源整合等“四个强化”,在县、乡分别成立联络工作小组,乡镇由党建扶贫“第一书记”为组长,不断强化企业与村支两委、村民小组、贫困户之间的联络沟通,信息传递,为帮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企业提供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途径,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商(协)会帮多村”的方式,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帮扶对象,把企业转型升级与贫困地区产业构建结合起来,开展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互利共赢,推进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捐赠扶贫,切实解决通村道路、饮水工程、卫生设施、文化场所、推进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贫活动。
自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已有66家企业参与结对帮扶56个村,共聘请民营企业家到村任“名誉村主任”32人,为帮扶村就业安置人,民营企业共投入帮扶资金余万元,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千企帮千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张能秋)
——摘自《贵州政协报》
岑巩县举办教育系统通讯员培训会
5月6日,岑巩县举办年全县教育系统通讯员培训会,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办公室主任、通讯员和写作爱好者余人参加。
培训会上,总结全县年教育宣传工作取得的成效,明确年教育宣传工作思路,学习教育宣传奖励办法。同时,对该县年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进行了表彰。
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打造黔东教育高地讲好故事发好声音”为主题进行专题辅导。要求各位通讯员要根据“顺趋势、办大事、善造势”等方面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宣传平台写好思州故事,宣传好教育新闻,开启岑巩教育宣传工作新局面。
黔东南日报社主任记者吴国桢等做了教育新闻写作的培训讲座,着重讲解了校园新闻的写作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校的新闻写作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强的指导意义。(罗直)
——摘自《黔东南日报》
生态养猪“钱景”好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龙湾村90后青年高应权,瞄准绿色健康食品目标,利用外出打工积累的养殖经验,返乡办起特种野猪养殖场,成为当地养殖业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近日,记者来到高应权的特种野猪养殖场,老远便看见一处植被浓郁的山坳里有两栋猪舍,猪舍旁边用简易的围栏圈起,这里就是野猪的乐园。只见几头黑黝黝的野猪正领着一群野猪仔在觅食,有的野猪则在附近的山林里奔跑、嬉戏。
据了解,野猪食性杂、食量小、繁殖快、抗病力强,主食菜叶、杂草、植物根茎、农作物秸秆,只消耗很少的精饲料,其肉质鲜、脂肪少、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家猪的替代品和新型绿色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猪是不添加任何饲料添加剂的,吃我们自己种的草、萝卜,还有就是喂玉米、南瓜、红薯,是真正的绿色饲养。”高应权向记者介绍说。
羊桥乡龙湾村草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十分适合野猪养殖。高应权瞄准这一优势,把在外打工学到的野猪养殖技术带回家乡,于年从福建龙岩引进几头野猪,办起岑巩县第一家特种野猪养殖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繁育,野猪存栏量达到80余头。随后他又扩大养殖规模,将野猪肉远销到湖南、广东等地,成为酒楼饭店的高档营养肉类和馈赠亲友的名贵土特产品。
为了让绿色产品野猪肉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创收品牌,年3月高应权成立合作社,吸纳周边17户养殖户入社。他的这种扶贫模式在羊桥乡得到大力推广,目前全乡已有10多个专业合作社。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高应权还研究起微商,通过网络微商平台将这些绿色产品销往各地,仅年冬季就销售野猪腊肉多斤,创收25万余元。
野猪养殖不仅圆了高应权的创业梦,也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家乡,继续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下步他打算再租两块地,栽上果树,搞林下种植、养殖,打造成餐饮、娱乐、休闲的生态农庄,让到这里游玩的顾客自己采摘水果、蔬菜,自己做饭,亲身体验原始的生态农家生活。(何晓燕记者陈正莲)
——摘自《黔东南日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张超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