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肿瘤研究与临床

作者:赵婷婷、丁丽、宋葵、赵赟博

性别:女

  年龄:28岁

  病史:于1年半前分娩一女婴,母乳喂养。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加,由每天2~3次增加至每天3~4次,伴稀便,偶伴便鲜血。

  临床资料:近1个月出现黏液血便,于1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5cm直肠后壁不规则形肿物增生,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为直肠腺癌。

  检查:为明确诊治收入外科,入院3周前停止哺乳,肛门指诊:肛门周围皮肤完整,无破溃、化脓、红肿等,齿状线上5cm处于后壁触及菜花样肿物,肿物约占直肠管壁2/3周,质韧,表面不光滑,为菜花样,活动度差,无明显触痛,未能触及肿物上缘,退指套染血为暗红色。

  血清学检查:癌胚抗原(CEA)4.3ng/ml(5.0ng/ml),糖抗原(CA)99.1U/ml(37.0U/ml),CA.7U/ml(31.0U/ml)。

  磁共振成像(MRI):直肠癌、突破浆膜面,直肠窝及盆壁淋巴结转移。

  病理结果:(直肠)低分化黏液腺癌,部分细胞为印戒细胞(图1A)。

  多学科会诊暂不行手术治疗,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奥沙利铂mg+卡培他滨0mg,2次/d,第1天至第14天,化疗1个疗程,行放疗25次,总剂量50Gy,放疗中期评估肿瘤未见明显缩小,排便困难加重。

  期间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查体可触及左乳外下方有一约5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后行乳腺B型超声:左乳外下低回声性质待定,左乳内下实性结节,右乳乳晕区皮下实性结节。

  后行穿刺活组织检查,左乳结节穿刺病理:坏死组织中可见少量印戒样细胞(图1B),考虑为黏液腺癌,结合临床考虑转移性直肠黏液腺癌可能。

  免疫组织化学:CDX2+及CK20+表达(图1C、图1D)。

  患者1个月后再次入院查体左乳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8cm×9cm,质硬,左腋窝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cm.MRI示:直肠窝及盆壁淋巴结转移较前略有增大,左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为新出现,右侧髂骨异常信号考虑为转移。PET-CT示全身多处转移。给予贝伐珠单抗mg+奥沙利铂mg+卡培他滨0mg,2次/d,第1天至第14天,化疗1个疗程后出院。

  出院前查体,右乳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2cm×2cm,考虑为转移癌。1个月医院行造瘘术,术后给予姑息治疗,术后4个月死亡,总生存期为9个月。

  讨论

  在我国,青年人大肠癌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大肠癌的发病部位、病理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等特征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直肠癌转移主要通过局部浸润、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等。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主要是循肠系膜下静脉回流至门静脉,血流主要流注左肝,因此直肠癌转移主要是左肝。其次是肺、骨和脑等。而直肠癌转移至乳腺是极其罕见的。

  乳腺转移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2%。直肠癌乳腺转移我国近25年来仅报道过5例,其中1例为男性。本例患者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中有印戒细胞,结合该患者的直肠癌病史、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诊断为直肠癌乳腺转移。

  肿瘤的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例如在低龄患者中高度恶性的肿瘤发生率往往较高,同样类型的肿瘤其大小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肿瘤的生长方式取决于组织学类型,而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又与肿瘤的浸润相关联。

  在这些相互关联的因素中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本例患者考虑肿瘤细胞沿直肠的淋巴汇流,经胸导管汇入静脉后入体循环,导致乳腺转移。

  本例患者为28岁年轻女性,直肠癌局部晚期同时出现乳腺转移,临床比较罕见。结合文献分析,本病临床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确诊需结合病理诊断,CK7及CK20的表达对诊断帮助很大,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长按指纹“识别







































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白癜风前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