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县局(分公司)建空气源烤房走绿色发展路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今年以来围绕烟叶提质增效目标,推进空气源烤房试点工作,既减少了烘烤人员的体力劳动,又节省了燃料成本,达到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黔东南州局(公司)指导下,岑巩县局(分公司)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烟农合作社加强配合,在天马镇白岩坪烘烤工场引进空气节能型烘烤设备,建设改装空气源烤房。他们组织工作人员与烤房设备厂家技术员、合作社烘烤师抓紧调试空气源烤房,确保烤房符合本地烘烤要求,经济环保地烘烤出好烟叶,同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和分析,为下一步烤房转型升级奠定基础。采用空气节能型烘烤设备的空气源烤房仅需一人看管,停电后自动报警,烘烤过程不用煤,既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增加太阳能辅助设施,进一步降低烘烤能耗,增加空气源烤房制冷功能,使烤房在闲置期可以作为冷库为水果、蔬菜保鲜,为全县大农业发展服务,实现“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潘云、田景先)
——摘自东方烟草报
岑巩县斥资.45亿元推进校园“智能教学”
新学期开学在即,岑巩县羊桥乡小学各类设施焕然一新,教室安装了“班班通”,建起了少年宫,书画室、舞蹈室、棋艺室等,这是该县推进校园“智能教学”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该县斥资.45亿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个、新增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配备“班班通”余套,实现“班班通”全覆盖;配置教师机36台、学生机65台、图书30余万册、新配备标准实验室7间;建有乡村少年宫6个,留守儿童之家3个,对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安装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聊天室,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之家”QQ群,中小学实现了信息化全覆盖,推进了校园“智能教学”,让义务教育阶段近3万名学生受益。(张能秋)
——摘自贵州民族报
(黔东南日报07年8月日A版同报道)
岑巩:投入.38亿元修建通组“致富路”“感谢政府为修建了通组公路,让我们发展产业有了交通保障。”岑巩县种植水蜜桃00余亩的老党员吴昌益乐得合不拢嘴。近日,岑巩县投入近万元修建了思阳镇岑峰至岑拐坡近5公里通组公路,既解决了50余户、60人的行路难问题,又带动了岑拐坡及周边组的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岑巩县完善路网规划,把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项重大措施,以“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目标,实现逐步形成以GZ65高速公路和30国道、省道为主要骨架,以县、乡道路为支线,以通村公路为余脉的“一横三纵两连线”的区域交通网络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努力,全县通车公路里程9.9公里,其中村道.7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完成37.6公里,涉及个乡镇84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的“双百”建设目标。
去年以来,岑巩县全力抢抓交通扶贫战略机遇,助推交通脱贫攻坚,通村通组扶贫公路计划实施里程公里。目前已投入投资.38亿元,以07年拟出列的3个贫困村和.0万人居住的村民组为重点,实施了第一批通组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6.8公里,年底将全部投入使用。第二批建设规模公里,已完成外业测量、施工图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张能秋)
——摘自西部开发报
“大交通”助推“大扶贫”——岑巩县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精准扶贫石阡至大龙、江口至大龙高速岑巩段相继动工;投资.59亿元的S0线岑巩县羊桥至玉屏朱家场3公里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总投资.38亿元、建设规模为6.8公里的通组公路全面铺开……今年被列为岑巩县“项目建设年”,累计实施国省干线、县乡公路、旅游公路等交通项目3个,总投资4.3亿元,这是岑巩县实施交通一体化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
科学规划完善路网
“要想富,先修路”。一直以来,交通是制约岑巩县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二五”以来,该县交通运输部门科学规划,积极争取,按照“服务全局、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政策引领”的要求,对通村沥青(水泥)路进行规划、实施,累计投入项目资金.5万元,实现全县通车公路里程7.5公里,通村沥青(水泥)油路完成37.6公里,涉及个乡镇53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的“双百”建设目标。
06年,该县进一步编制了《岑巩县“十三五”交通重要骨架路网建设方案》,启动实施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项目总投资30.93亿元,着重围绕“大扶贫”战略实施“大交通”建设,全县高等级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均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打造高效公路网的目标稳步推进。
交通带来大机遇
“石阡至大龙高速公路修通后,便于我们的思州水蜜桃发展。”近日,预计投资95亿元的石阡至大龙高速公路动工修建,距离建公路不远的岑巩县客楼镇安山村将搭上“候车”,果农陈智喜笑颜开地说,目前客楼镇种植水蜜桃近万亩,今年有望实现创收万元,高速公路建成后,水果运输到湖南至少省时5小时。
“我来岑巩投资,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6月,浙江客商吴顺金计划投资.6亿元,实施了岑巩县高效农业及畜牧养殖推广项目。
岑巩县便利的交通环境,让一个个招商项目落地重要。
0年以来,岑巩县招商引资累计录入全省信息平台项目76个,投产项目55个,投产率88.07%;共签约资金.39亿元,到位资金9.74亿元,资金到位率84.76%;履约率00%,开工率00%。其中:一产项目5个,投资额30.6亿元,到位资金7.57亿元,资金到位率90.%;二产项目98个,投资额73.89亿元,到位资金44.88亿元,资金到位率83.3%;三产项目63个,投资额40.9亿元,到位资金0.9亿元,资金到位率85.37%。
通组路推进大扶贫
“感谢政府投资修建通组水泥路,让我们发展产业方便多了。”近日,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横溪组4公里通组路修通后,村民徐再春投入0余万元,发展肉免养殖只、养羊60只,预计今年可创收3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岑巩县全力抢抓交通扶贫战略机遇,助推交通脱贫攻坚,计划实施通组扶贫公路里程公里。今年来,已投入投资.38亿元,以07年拟出列的3个贫困村和.0万人居住的村民组为重点,实施了第一批通组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6.8公里,年底将全部投入使用。
目前,全县通车公路里程9.9公里,其中G30国道3.6公里、高速公路3.8公里、省道55.5公里、县级以下公路总里程公里,特别是村道.7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完成37.6公里,涉及个乡镇84个村,建制村通畅率达00%、通客车率为9.03%。
通组路“提速”后,快捷的交通走廊,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县依靠公路推进了周坪杂稻制种、白岩坪现代烟草、龙江河思州柚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凯本沈家湾、羊桥祝坝、天星河塘等现代烟草示范园区建设,让农业产业经济圈建设风生水起。今年该县在主要公路沿线打造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85万亩、油菜6.8万亩、烤烟3.37万亩、精品水果6.8万亩,已完成蔬菜产量7.6万吨、茶产量吨、水果产量0.33万吨……上半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5%。(张能秋)
——摘自西部开发报
全力打造宜居新城——岑巩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纪实整洁的街道车水马龙,郁葱的滨河路鸟语花香,热闹的广场歌舞升平……这一幕幕,无不展示岑巩县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的喜人成果。自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以来,岑巩县在财力弱、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吹响了冲刺国家卫生县城的号角,一场以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文明为突破口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拉开帷幕。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机制
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领导小组,强化人力、财力保障,将文明办、爱卫办等机构进行整合办公,抽调5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创建办工作。 同时,制定了《岑巩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委员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标准把创国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创卫工作,制订下发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工作有序、高效、扎实开展。对创卫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县城按主次干道划分为十一个网格,由县四大班子分管联系领导担任网格长,按区域明确网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自负责抓好落实。各乡镇、单位、社区(村)相应建立爱卫组织,配有爱国卫生工作专(兼) 职人员,形成了县、乡镇、社区(村)三级爱卫组织机构网络。 县创建办、县委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对各网格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创国卫工作深入开展,严格目标管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单位主要领导为创国卫第一责任人,严格奖惩兑现,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机制畅通的工作网络。坚持明查与暗访、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督查与评议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对创建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滞后的予以问责,提高创国卫工作的执行效果。夯实基础:让创卫有保证 为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岑巩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卫工作首要任务来抓。近三年来,先后投入亿余元,建成了县汽车站、体育公园、殡仪馆、滨河路景观工程,完成城区下水道管网改造、主干道白改黑等;投资5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万元完成城区条主次街道人行道地砖铺设,背街小巷道路硬化6条,新添置垃圾箱80个,更换带盖垃圾桶个,新配置垃圾环卫作业车6辆,新建公厕6座,新建排污沟米;投入65万元实施了城中村改造,修建卫生厕所5个,实施城区明厨亮灶改造38户,市政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加强市容卫生保洁,新聘请环卫工人38人,城区主次街道卫生保洁时间普遍超过6个小时以上,背街小巷保洁时间超过个小时,城区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做到日产日清。由网格单位每周一深入网格区域开展环卫整治和巡查,聘请0名离退休老同志为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每天上街巡查、制止和劝导不文明行为。广泛开展了农贸市场、工地管理、交通秩序、噪音污染、小区管理等联合执法行动,建立了3条严管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余份,有效制止商户出户、占道经营行为70余家次,取缔无证照流动摊点处。完善绿地管理制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6.%和8平方米,市容秩序进一步规范。 全民参与:打造宜居新城 从劝导员劝导行人遵规过斑马线,变成市民的行动自觉;从电视媒体曝光卫生死角,到落实“门前三包”……这全得益于全民参与,积极开展创卫工作取得的成效。 去年来,岑巩县把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普及健康教育、城乡“改厨、改厕、改圈”作为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动员全民开展创建卫生县城活动,累计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专项整治次,清除陈积垃圾56.5吨,疏通下水道00米,梳理城中村5个,清理绿化带米,整治道路6条,整治城郊接合部6处,清除坑塘污物3吨,装防鼠网60处,开展灭蚊、蝇消杀面积近0万m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估验收。同时,完成“五小行业”改造提升户,停业整顿户。投入万元对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对活禽销售区和宰杀区进行整体搬迁,市场环境与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共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06个、开展宣传活动96次、参加群众人次,开展食品安全整治0次,督查餐饮、夜市摊、早餐店家次,下达整改通知书份,督促现场整改落实。先后举办餐饮、食品加工、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和学校食堂负责人卫生知识培训5次、培训人次,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00%,民众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逐年上升。 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卫生综合管理能力再上新水平,市民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新变化。06年0月,岑巩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全力打造宜居新城营造了良好环境。(张能秋)
——摘自黔东南日报
岑巩龙田镇代店村:生态立体产业链促农增收走进岑巩县龙田镇代店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庄美丽如画、山上瓜果飘香、圈舍畜禽肥壮……这一切都缘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造原生态产业取得的实效。 坐落在龙江河沿岸的代店村,辖个村民组户人,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74户人。这里人多地少、山秃地贫,是典型的喀斯特“盐碱地”。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加强了生态修复保护,发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年,结合镇政府在龙江河沿岸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契机,该村党支部书记欧家辉带领0余户群众上山种植思州柚00亩。当群众看到邻边的注溪镇思州柚产业越做越大,市场价格好,大家种植思州柚的热情高涨。00年,村“两委”积极为群众协调土地,争取项目扶持,购买苗木,当年又组织30余农户种植思州柚多亩,如今这些思州柚已挂果,每亩可创收0元。 为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抱团”发展,代店村成立了岑巩县金农绿园种植合作社,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发展会员33人。0年,通过考察市场,又组织30余农户对荒山进行流转,种植精品葡萄00亩,与贵州青酒集团签订供销“订单”。05年,代店村在马鞍坡组流转荒山亩,与3户贫困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当年种植见杆李亩;今年初,又新增见杆李种植面积00亩,预计四年挂果后,亩可创收5元左右,总创收50万元。 为了给果树提供有机肥,今年初,村“两委”决定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养猪。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该村筹集扶贫项目资金、3户贫困户精准贷入股、产业大户投入等各类资金60余万元,由岑巩县金农绿园种植合作社进行管理,在生态较好的马鞍坡建成标准化养殖场。目前,已引进本地黑毛猪00余头进行原生态饲养,喂养饲料全部由参与农户提供的农作物,采用锅炉加工成孰料喂养;将猪粪发酵成为有机肥,用于山头果树;把果树的劣果、落果加工成猪饲料,形成了“猪→粪→果→猪”的循环生态产业链,让果园与养殖互补,实现节支增效。明年该村将扩大生产,计划发展养殖规模头左右。 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不懈努力,代店村原生态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一座座“癞头山”变成“花果山”。目前全村种植思州柚亩、葡萄00亩、见杆李亩。再过两年进入盛果期后,可创收万元。同时,生猪养殖场今年创收30万元。通过原生态立体产业,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户实现增收,将惠及0余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余户60人。(张能秋)
——摘自黔东南日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姚惠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