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黔东南大峡谷》:
贵州岑巩:郎拔的秘密
郎城遗址下的水崖景观,雨后天晴,时现海市蜃楼奇景。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境内,有个叫郎拔的地方。《思州府志》一书中称郎拔为神境,说境内的洞里有蛇仙,当地人有求必应;雨后初晴时,境内崖下的河塘常常可以见到海市蜃楼的奇观。
连“郎拔”这个名字,也是神秘的,没有人能够说清它的来历和意义。我去过郎拔很多次,总想窥探出点什么来。
坚固的石墙:是城墙,防御坉,还是夜郎国遗址?
郎拔是个寨子,分上郎拔和下郎拔两个组,居住着杨、周等几个姓氏的人家,他们的祖上都是明朝初年响应朱元璋的“调北征南”政策,从江西一带来到贵州的。
郎城石墙高约2米,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一个消水孔洞。
村民们只知道寨子的西山上有个叫郎城的地方,郎城下有一堵很大的白崖,崖上有很多洞穴,洞穴里有很多棺材,这些棺材的主人与他们毫无瓜葛。听老辈说,祖上人来这里的时候,崖上就悬着这些棺材了。
郎城虽然叫城,但其实已无城的影子了,只是山上有一圈很长、很高、很厚的墙。墙体均用巨石和黄泥垒砌,每隔几米远就有一处消水孔洞。墙体虽经风吹雨打却没有一处垮塌,十分坚固地蜿蜒起伏在山坡的密林之中,将半个山坡围住。墙外有几块很大的荒坪,紧连田土,与建筑遗址相似。
有人说这些石墙不是城墙,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防御坉。由于它存在的时间很久,以至于我们无法考证它是城还是坉。当年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为何要构筑如此庞大的墙体?
也有人说这里就是夜郎国,当时的人从水上来,看到郎拔像一伏地虎,前有游龙、右有奔马、后有山峰,如众兵蜂拥而至,此乃虎踞龙盘、兵马汇集之地,风水卓绝、景色奇美。于是,当时人就在这里定居。还有人说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郎拔就是一个古战场。
白崖悬棺:主人究竟是汉人,还是仡佬人?
其实,郎城遗址所在的山坡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丘陵。南面环水,龙江河在这里猛然拐出一个约度的大水湾,划出一个静美的潭,叫星石潭,潭水清碧如玉。
出自星石潭的思州石砚,是八大名砚之一。
潭石为蛮溪石,又称金星石,可雕为砚,称蛮溪砚,又叫金星砚,为八大名砚之一。蛮溪砚今称思州砚,为国之宝,称名于汉唐,明清时贡奉于宫廷,为康熙皇帝御用,李白、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家都曾争相使用、收藏蛮溪砚。
郎城西边有一堵白色的悬崖,这就是著名的白崖悬棺葬地。上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和考古学家前来考察研究,测定白崖高约72米,宽约米,在90度的绝壁半崖上发现适宜放置棺材的洞穴18处,清理了2处,实物现存于贵州省博物馆。当地老人说,他们见过的崖上可放置悬棺的洞穴远不止这些。
白崖上的大小孔洞即为悬棺葬所。
岑巩古为思州,自汉至宋,仡佬、苗、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中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
有专家称,白崖悬棺系明代产物。而思州文史馆的黄透松却坚持认为,白崖悬棺葬的主人当属仡佬族的祖先,悬棺葬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历史烟云,迷雾重重。白崖悬棺究竟产生于何时,系何人所为,为何无后裔认祖归宗,这已成难解的秘密。荒凉悠远的遗址,引发无数人的幽思。谁能料想,坚固的石墙、神秘的悬棺与国之宝思州石砚,会汇集在一个如此落寞的山村荒野?
我突然想起,距郎拔两公里处有个叫桑坪的寨子里,安葬着元末明初时期一个叫刘贵的朝廷命官。他成功劝说雄霸西南的大土司田仁厚归顺明朝,为统一西南边疆立下了赫赫功劳,朱元璋因此授其思州宣慰司副使之职。
刘贵原籍也在江西,受元朝朝廷派遣前来思州平定水西、夜郎之乱。那么,郎拔遗址和思州石砚,难道真是夜郎国所留下的文明吗?郎拔不知道,目前也无人知道,它成了难解的秘密。(张维军文/图)
——摘自《中国民族报》
贵州岑巩县特优水稻育苗实现“钵体精准移栽”
笔者日前在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看到,当地群众正运用钵苗精确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把稻苗移栽大田。据正在大田指导的该县农技人员介绍,本次移栽的稻苗名为“大粒香”特级优质水稻苗,今年该县计划试种亩,其中分别在客楼镇下寨试种40亩,其余的分别在该县龙田、思阳两镇试种。此外,该县还试种了杂交优质稻亩,其中在客楼镇试种了30亩。
岑巩县作为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当地群众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已有40多年历史经验。近年来,该县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数十位农民被派遣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指导当地群众制种育苗。今年,该县杂稻制种面积预计4万亩。
同时,该县还是贵州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县,其中黔东御供、思州水晶米等品牌优质大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走俏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大型超市、商场。今年,该县计划种植面积5.7万亩。客楼镇地处岑巩县西北部,因地势相对较高气候凉爽,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对延迟。
水稻钵苗精确机插高产栽培新技术是一种有益于水稻高产、超高产的机械化栽培方式,采用水稻钵苗机插秧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秧苗质量更好,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该县自年首次引进以来效果明显,今年该县拟进行大面积推广。(通讯员杨政权戚艳琴文/图)
——摘自《西南商报》
“80后”猪倌的脱贫“三部曲”
“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养猪行业的利润”……
提起“养猪经”,“80后”猪倌郑培坤滔滔不绝。34岁的郑培坤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人。
“我从事养猪行业整整10年了。”郑培坤说,这10年来,他先后经历“实现儿时夙愿”“返乡创业成功”“带领乡亲致富”的养猪脱贫“三部曲”。
“第1部曲”实现儿时夙愿
“我高考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郑培坤说,别人看来算是冷门的专业,但却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小时候经常跟着在村里当兽防员的叔叔“出诊”,“看到猪牛羊病得不行了,打几针后就活蹦乱跳了,很神奇。”久而久之,当兽医的愿望在他心里逐渐萌发。
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武汉一家外企做了2年畜牧兽医工作,之后在湖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年收入曾超过百万元。
“第2部曲”返乡创业成功
年春节郑培坤返乡探亲,看到很多乡亲因外出务工导致土地荒废、生活依然贫困时,他非常心酸。
“我们县是贫困县,养殖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如果养的牲口病死了,很多家庭可能一夜返贫。”郑培坤说。他当即决定返乡创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郑培坤在塔山村流转20多亩土地,建起年出栏头的标准化养殖场。他养猪自己配料,猪养到六七个月才出栏。年,首批生猪出栏上市,由于肉质好,虽然价格比一般生猪高,但非常畅销。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成立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和技术服务。随着养猪产业兴起,他在村里搞起“订单农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外出打工。
据统计,他的公司直接带动农户玉米、南瓜种植余亩,惠及3个自然村余户。
郑培坤还帮扶村里有劳动能力和愿意从事产业发展的贫困户,按成本价供给猪苗和饲料,免费提供技术,平均每户一年可增收余元。
“第3部曲”带领乡亲致富
如今,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郑培坤正全力“演奏”养猪脱贫“第三部曲”。
“‘猪倌’郑培坤对县里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岑巩县扶贫办副主任吴钦明说,塔山村周边有5个村集体经济薄弱,县里正依托他的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抱团脱贫”。
据了解,岑巩县给这5个贫困村每个村配备了5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再加上郑培坤出资万元,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预计公司年出栏1万头生猪,每个贫困村每年将实现30万元至40万元的股份分红,多户0多名贫困群众将从中受益。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摘自《重庆日报》
岑巩名贫困学生获台商“珍珠班”资助
近年来,岑巩县统战部、县教育部门积极争取,在岑巩县第二中学开办“珍珠班”,每年招收50名“珍珠生”,已有名贫困学子获得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资助。
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是由台湾著名人士王建煊创建,“珍珠班”是基金会依据“捡回珍珠计划”项目,在大陆各省、区及地级市、县重点高中所设立的班级,旨在资助家庭特困、成绩特优“双特”学生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目前全国已有25省区、直辖市的所著名高中参与,近3万余名学生受益。
岑巩县统战部、台办积极利用涉台(侨)资源牵线搭桥,经过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的审核,并实地考察同意后,确定创办“珍珠班”。凡“珍珠班”学生每年每生0元生活费,元杂费补助,三年每人获资助元。自年以来,该县对农村精准贫困家庭的“双特”高中新生进行审核,筛选50名学生享受“珍珠班”资助。目前,已获得创办“珍珠班”3个、名学生受到资助,让个贫困家庭获得教育扶贫的“红利”。(张能秋杨胜东)
——摘自《西部开发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张超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