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
穿透身体看真相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已知的发病原因有种族、遗传、EB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但其早期症状一般较隐匿,所以患者就诊时往往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正常影像解剖:
影像学表现:
CT:
1.早期可有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侧壁增厚。中晚期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平扫多为等密度,以咽隐窝为中心突入鼻咽腔,致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闭塞。肿物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增强扫描,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多为轻、中度强化。
2.可引起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侵犯。
3.淋巴结转移,早期即可引起淋巴结转移,咽后组淋巴结外组是首站转移淋巴结。
病例1男,64岁。右侧鼻咽部低分化鳞癌(蓝色箭头),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绿色箭头)。
MRI: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高,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病变沿神经和软组织的延伸情况要优于CT,已作为鼻咽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1.肿瘤的信号: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增强检查有利于显示病灶范围、侵犯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可清楚显示粘膜下肿瘤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2.颅底骨质破坏: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脂肪消失。
3.颅内侵犯:MRI冠状位最易显示肿瘤自鼻咽部向颅内侵犯情况。增强扫描后颅内病灶强化较明显,更易显示颅内侵犯范围。
4.颈部淋巴结转移:在T1WI上为低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央液化坏死灶信号更高,MRI可显示CT不能发现的咽后外侧淋巴结。
病例2女,49岁,鼻咽部中-低分化鳞癌,稍长T1(图1)等或稍长T2(图2)信号影,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图4、5)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斜坡骨质破坏(图3)。
病例3男,64岁,右侧鼻咽部低分化鳞癌(蓝色箭头)伴双侧颈部淋巴结(绿色箭头)转移。原发灶呈稍长T1长T2信号影。淋巴结呈T2高信号影。
MRI对放疗后的评价: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放疗早期(3个月内)常可见黏膜肿胀、咽隐窝消失、变平及鼻窦、乳突炎症,后期(半年后)由于纤维化、瘢痕可出现萎缩征象,表现为鼻咽腔扩大,咽隐窝变深,肌肉萎缩、变性,黏膜萎缩。MRI对鉴别肿瘤复发有重要价值,正确率可达80%以上,肿瘤T2WI一般为高信号,而纤维化为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侵犯范围,增强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而纤维化无强化。此外,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也有助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因此,MRI对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效果评价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汤泊
本期编辑:周锦
文字/图片:胡秀芝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