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杨松、张雪)
1.开立医疗:国内软镜行业领航者
1.1.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构建超声+内镜两大核心业务平台
开立医疗是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公司于年成立于深圳,致力于超声系列以及医用内窥镜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工作:超声设备领域上,公司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国内较早研发并全面掌握彩超主机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目前已掌握超声主机平台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内窥镜领域上,公司所产内窥镜系列全面覆盖软镜高、中、低端市场和硬镜市场,尤其在高端镜种领域,实现了放大内镜、超细内镜、刚度可调内镜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成立至今,公司已经成长成为国内领先的超声及软镜企业,且拓展至硬镜领域,产品布局持续丰富。
超声+内窥镜,逐渐拓展能力边界。自年开立医疗成立以来,公司先后推出S60、P60系列高端彩超,成为国内少数推出高端彩超的厂家之一。年,公司自主研发的HD系列高清内镜推出,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代表了目前国产内镜的领先水平。开立医疗还于年推出了软镜方面的聚谱成像技术(SFI),SFI、VIST同HD-系统相结合,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硬镜领域则先后推出SV-M2K30、SV-M4K30,使公司成为国内唯一可提供硬镜-超声联合解决方案的厂商。经过多年努力,公司产品线逐渐实现了从内科到“内科+外科”,从诊断到“诊断+治疗”,从设备到“设备+耗材”的扩张,多产品战略初具雏形。
1.2.核心团队激励充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董事长陈志强与总经理吴坤祥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志强与总经理吴坤祥为一致行动人,截止年上半年各持有公司股份22.37%,合计持股44.74%,其余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合理。
实控人及其研究团队深耕超声研究背景多年,为公司技术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实际控制人陈志强与吴坤祥均在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深耕十数年,管理层具有丰富的医疗器械设备研发经验。截止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达五百多人,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研发驱动的总体战略,注重研发投入以及团队的构建,为构建核心竞争力夯实基础。
1.3.经营规模效应持续凸显,内镜业务加速增长
超声+内镜业务持续增长,内镜比例不断上升。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6亿元,同比增长30.00%,归母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主要系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对公司国内外业务产生影响,随着国内外疫情逐步恢复,公司业务逐步恢复正常水平。超声业务收入稳健增长,内镜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公司控费效果良好,净利率恢复正常水平。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2.28%,同比下降3.44pcts,年推出高端彩超S60与高清内镜HD-等产品导致销售费用率进一步上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上半年管理费用率为5.11%,同比下降1.33pcts,由于公司财务规模效应显现,财务费用率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下降,维持在较低水平。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65.22%,同比下降0.37pcts,随着公司高端产品放量,占比提升,整体毛利率有望进一步上升。净利率方面年受到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下滑,随着国内外疫情的缓解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医疗设备,超声国产化进程提速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掌握行业自主性是国家医疗新基建的重要之题。医疗支出属于居民消费的必需项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全球各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正相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方面高龄人口占比的提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医疗资源需求增加、医保报销费用支出连续增长,给政府财政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当下的行业背景,给国内医疗器械厂家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近年来,国家多项政策释放出对国产产品的支持。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步铺开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家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改革、医院科室建设、提升传染病筛查和救治能力,各地政府也开始准备相关抗疫设备的医院的建设工作,这对国内的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属于中长期的政策利好。除此之外,多个省份相继出台采购方案,明确指出对进口设备进行管理审核,国务院加大信贷支持,释放总体规模为1.7万亿的财政贴息贷款,医院领域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等都对国产品牌扩大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医疗设备贴息贷款政策加速落地,促进各级医疗机构设备采购需求提升。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预计贷款覆盖包含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万。目前按照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的上报情况,已有约亿元的设备采购需求,以此类推,全国医疗设备采购将涌现出数千亿级需求。我们认为,医疗设备财政贴息贷款的推进,有望促进医疗机构积极采购国产设备,从而加速优质的医院投入使用。
3.医用内窥镜行业国产化提速,基层市场加速渗透
3.1.内窥镜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诊断、治疗
医用内窥镜是集中了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计算机软件等为一体的医用设备。医用内窥镜用于在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中,为医生提供人体内部解剖结构图像,图像清晰度高、操作简单。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可使用内窥镜器械在直视下或辅助设备支持下,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人工建立的通道,对局部病灶进行观察、组织取材、止血、切除、引流、修补或重建通道等。
按照镜体的软硬程度和应用场景,内窥镜可分为软性内窥镜和硬管内窥镜:软管式内窥镜(软镜)为可以通过人体自然腔道(食道、肠道等)随意弯曲的内窥镜;硬管式内窥镜(硬镜),即借助戳孔使腔镜进入人体腔内或潜在腔隙的不可弯曲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等)。
电子软性内窥镜设备主要包括内镜主机、镜体等部分,设备通常搭配内镜诊疗耗材同时使用,可以实现取组织活检、微创手术治疗等目的;硬镜系统则主要由内窥镜、光源、摄像系统以及配套的显示器、台车等构成,具有成像清晰、色彩逼真、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医务人员观察治疗人体内部病变组织最方便、直接、有效的医疗器械之一。
内窥镜产业链技术壁垒较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内窥镜行业上游为零部件厂商,主要提供中游生产内窥镜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如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机械装置等。内窥镜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上游部分物资对产品质量和功能存在较大影响,因此上游的创新,有助于推动中游产品性能增强和创新研发;行业中游为内窥镜研发和生产企业,目前国内内窥镜市场由外资主导,但国产品牌持续发展推进替代,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产业链下端主要为终端医疗机构,销售模式主要包括经销、直销、以及贴牌销售(OEM/ODM)。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内窥镜行业发展。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电子内窥镜列为鼓励项目,支持优先发展。年12月,国家卫健委将光学/电子内窥镜由管理级别Ⅲ类调整为管理级别Ⅱ类,表明国家将加大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扶持力度。随着政策落地和国产内镜在技术、学术、市场上的崛起,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3.2.内窥镜产品临床用途广泛,是重要的检查和手术设备
内窥镜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科室,是重要的检查和手术设备。医用内窥镜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常规检查,也是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常用器械。在手术中,内窥镜可配合手术器械、高频电极、激光光纤一同使用。在临床应用上,市场上现有内窥镜已覆盖人体多个部位,有腹腔镜、关节镜、消化道镜、椎间盘镜、宫腔镜、鼻咽喉镜、耳镜等。
从细分市场来看,内窥镜分为硬镜、软镜、内窥镜相关附件以及设备四大类,各类器械市场占比分布均匀,其中软性内窥镜占据最大市场份额27.6%,内窥镜相关附件占据26.0%市场,硬镜排在第三位,占22.2%市场份额。从科室分布上来看,腹腔镜所占比重最大(29%),其次是泌尿和胃肠镜,分别占比16%和15%;关节、耳鼻喉和妇科镜所占比重分别为14%、10%和5%。
3.3.中国内窥镜器械市场以日系企业为主导
在全球和中国软性内窥镜行业,日系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奥林巴斯、富士胶片、宾得医疗为代表的日系企业医凭借先进的加工能力、领先的技术水平占据了全球和国内软性电子内窥镜医疗器械市场较高的市场份额。在高端领域,奥林巴斯和富士胶片两家日本跨国企业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中国软性内窥镜企业在产品性能上与跨国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鉴于国外软镜品牌发展时间长、市场粘合度好,中国对进口软性内窥镜还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软镜市场以日企为主导,奥林巴斯以超50%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在年中国呼吸内窥镜品牌销售数量上,奥林巴斯、宾得、富士三家日企以53.0%、13.45%、12.64%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中国厂商仅澳华内镜以4.70%市场份额进入前五。在消化内窥镜品牌销售数量上,奥林巴斯凭借52.38%的市场份额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内镜品牌有打破进口品牌垄断局面的趋势,国产厂商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分别以9.13%、4.68%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五。
中国硬镜市场德国企业卡尔史托斯和日本企业奥林巴斯占据较大份额。年医疗机构硬镜招投标结果显示,德企卡尔史托斯和日企奥林巴斯占据超50%市场份额。中标总额排名第三的为中国企业迈瑞医疗,以2.2亿元中标总额占据7.2%的市场份额。
3.4.软镜赛道进入快速发展期,国产企业加速追赶
中国胃镜、结直肠镜开展率低,软镜市场具有较大增长空间。软性内镜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来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主要应用于消化道领域,如胃镜、肠镜等。据《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报告》统计,中国的胃镜、结直肠镜开展率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胃镜开展率上,对比中国()年和美国(年)、德国(年)、西班牙(年)每10万人胃镜开展率,美国的胃镜每10万人有.82人开展胃镜。中国年的开展量与德国年开展量相当,但与美国年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肠镜展开率上,中国年每10万人仅有.98人开展肠镜,与开展率最高的美国(年),每10万人有.70人开展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肿瘤早诊早治成为行业共识,消化道内窥镜肿瘤筛查进入黄金发展期。由于消化系恶行肿瘤发展进程缓慢,早筛窗口期长、可行性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已成为行业共识。肿瘤早诊能够通过早发现、早诊疗提高疾病存活率,而内镜取活检是确诊肿瘤的“金标准”。年4月13日“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正式启动,项目拟争取每年筛查万至万人,并计划依托筛查在年将我国胃肠道早癌诊断率提高到20%,胃肠道癌5年生存率高至50%,消化道内窥镜肿瘤筛查进入黄金发展期,有利于推动软镜的普及与销售推广。
年上半年内窥镜中标结果显示,开立医疗市占率排名第五,占据1.48%市场份额。根据上半年的内窥镜中标结果统计,奥林巴斯以.21万元中标金额、次中标次数遥遥领先其他品牌,占据近14.03%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外资占据七席,以迈瑞、开立、欧谱曼迪代表中国品牌厂商占据三席,开立医疗居于第五位,市场份额占比为1.48%,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4.高端彩超持续发力,顺国产化趋势而起
4.1.超声产品矩阵全面,高端彩超持续突破
超声诊断是超声诊断是一种通过高频声波生成体内结构图像的成像方法,可为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与病症提供宝贵信息。超声诊断具备无辐射、实时扫查(心脏检查、多切面扫查、连续扫查、操作简便等特点。超声影像是中国CT,MRI,X光机,超声四大影像设备中装备数量最大、检查人数最多、安全系数最高、检查结果最快,性价比最优的图像分析诊断工具。
公司超声诊断产品序列完备,彩超领域持续突破。公司是国内少数推出高端彩超的厂家之一,旗下S60、P60系列高端彩超相继面世。同时公司拥有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台式及便携式超声,以P40/P20系列为代表的中端台式机,以P10/S12系列为代表的低端台式机,以X/E系列及S9系列为代表的便携机,形成了完备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序列,对标不同客户需求。
年,公司便携式彩超X5入驻中国空间站,产品优势得到高度认可。开立医疗彩超X5帮助宇航员进行彩超自查,完成微重力环境下的超声图像及数据的采集任务。公司彩超作为唯一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进驻空间站,意味着在专业技术领域,开立医疗彩超X5重量轻、速度快、图像优的优势得到认可。以开立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已在中国超声领域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4.2.超声市场彩超中高端优势凸显,国产品牌积极入局
4.2.1.超声诊断市场已趋成熟,国产彩超新格局正在形成
超声诊断设备销售量稳定上涨,已居于成熟发展期。超声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细分领域之一,行业规模呈上升趋势。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行业规模领先,需求相对稳定,市场以技术研发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起步较晚,产品普及需求和升级换代需求并存,增长潜力更大。根据SignifyResearch预测,中国超声设备销售量在年预计会达到6.8万台,全球超声设备销售量在年预计会达到30.6万台。
国内彩超市场已经有一定的国产化比例,医院为主。年上半年,全医院的采购金额占比最高,占据约四分之一的市场,医院的采购金额占比16.18%。根据上半年的彩超中标结果统计,在前十品牌中,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等国产品牌在列,反映出中国国产彩超市场正在崛起,开立医疗有望成为彩超国产化的主力军之一。
便携式超声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便携式彩色超声设备兼具轻巧的外观和强大的内在功能,为狭小的诊疗空间提供了理想的选择。年,全球便携式彩色超声设备市场规模为6.53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为1.5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4.03%。根据GlobalInfoResearch预计,全球便携式彩色超声设备市场规模将在年达到12.68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3.23亿美元,届时在全球占比将达到25.43%。
4.2.2.国际超声市场GPS三足鼎立,国内市场本土龙头企业崛起
在国内市场,GE、飞利浦等超声头医院、医院等高端市场的较高份额。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报告()》数据,GE、飞利浦超声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有率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国产超声在关键“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国产超声优秀企业已实现异军突起,在全球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突破,国内相关企业将布局超高端的心脏彩超和妇产科超声。其中超高端的心脏彩超领域由GE、飞利浦领跑,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心脏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且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因此在介入科室领域运用前景广阔。
聚焦国内市场,多个国产品牌布局超声业务向中高端产品突破。在超声诊断领域国产化率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或将面临行业规模收缩、利润水平下降,而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厂家有望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凭借高品质产品不断突破中高端市场。
国内市场方面,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本土龙头企业已经表现出能与老牌进口企业竞争的不俗实力。相比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出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弱、产品竞争同质化等特点。然而,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扶持,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逐步健康发展,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有望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4.3.超声业务稳健增长,海外布局进一步加强
年上半年,公司超声业务稳健增长。年起,公司相继推出S50、S60系列高端彩超,并衍生出妇科专用彩超P60系列产品,凭借优异的图像质量、简洁的操作流程、准确的智能识别、丰富的探头配置、面向多科室的临床解决方案,受到医院在内的众多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尤其在妇产方面的临床表现与进口同档次妇产专用机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医院的使用要求。年以来,公医院的装机情况明显好转,市场认可度提升。
疫情期间公司坚持投入海外市场,进一步加深与核心渠道的绑定,市场影响力加强。在海外市场,公司率先进入壁垒较高的欧美市场,产品系列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快速延伸,并在中高端市场中持续发力,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公司在海外市场已积累了成熟的渠道和海外本地子公司和团队,在疫情期间公司坚持投入海外市场,加深与核心渠道的绑定。随着海外疫情常态化,公司积累的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海外业务发展。
4.4.全面掌握彩超主机及探头核心技术,WIS+高端智能系统丰富解决方案
公司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超声诊断领域掌握多种关键技术。公司是国内较早研发并全面掌握彩超主机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已掌握超声主机平台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多通道硬件平台、低功耗超声成像技术平台、嵌入式软件平台等。公司重视研发投入,设有深圳总部的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研发中心(Sonowise)、美国西雅图研发中心(Bioprober)、日本东京研发中心(开立日本)、上海研发中心(上海爱声)、哈尔滨研发中心(哈尔滨开立)、武汉研发中心(武汉开立)七大研发中心,拥有多名具有数十年行业经验的资深技术专家,正在开展包括下一代超声系统、高性能探头、超声内镜、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产品的研发。
探头是超声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是超声图像质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超声诊断设备通过探头产生入射超声波和接受反射超声波,进行电-声信号转换(将主机送过来的电信号转变为高频振荡的超声信号,又将组织脏器反射回来的超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最终显示在主机的显示器上。
探头技术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的专用技术,其工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超声探头主要由壳体、换能器、电缆等组成,其核心为压电晶体或复合压电材料。压电晶体即便使用同样的晶体材料,采用不同的培养、切割、烧制等方式,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成品,形成频段、成像清晰度和成像质量之间也会产生差异。而超声探头的结构、型式和外加激励脉冲参数、工作和聚焦方式等,与其发射的超声束形状有很大关系,也将影响超声诊断仪的性能。
不同的探头对应于不同的临床领域,不同的探头频率也应用于不同的人体组织。超声波在人体中的衰减与探头频率有关,探头频率越高,穿透力越弱,分辨率越高,而探头频率越低,穿透力越强,分辨率越低。因此在检查浅表器官时应选用高频探头,而检查深部脏器时则选用穿透性强的低频探头。开立医疗在探头自主研发和制造领域以技术含量高、种类全、质量过硬的特点。年,开立医疗率先在国内自主研发成功单晶探头,该探头穿透力超强,图像性能优异。截至年年底,公司生产的医用超声探头超过60个型号,具有高密度、高灵敏度、宽频带等特点,在医疗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领域覆盖较为全面。
单晶探头技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并将深圳和上海作为探头专业研发基地,护航开立医疗在超声领域的持续发展。公司定位于高端超声探头产品和介入式超声技术,汇集了数十名国内外行业内具有多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和5名博士科学家,保证高端产品和创新技术领域与国际接轨。公司在不断丰富探头品种的同时,还将继续开发成本更低、寿命更长、性能更优异的单晶探头产品,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解决方案。
公司自主研发WIS+高端智能系统,丰富公司超声智能解决方案。年末,公司开始推出超声诊断系统、电子内镜系统全新的智能诊断平台,提前布局“超声+AI”赛道,运用AI助力超声教学,提高检查效率,辅助临床诊断。在全面超声产品线和自主研发的WIS+高端智能系统的加持下,公司推出了丰富的超声智能解决方案。
5.高清软镜国内领先,技术破壁推动进口替代
5.1.内镜收入高速增长,软镜竞争力逐年提升
公司软镜产品丰富,在电子内窥镜高端市场竞争力逐年提升。软镜方面,开立医疗于年推出了聚谱成像技术(SFI),SFI、VIST同HD-系统相结合、结合多波长光源VLS50/55及EUS-超声内镜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软镜镜体种类也不断丰富,覆盖多种科室。公司在消化科首次推出国产超细胃肠镜、放大胃肠镜;呼吸科高清支气管镜在临床医院专家认可,使用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
开立医疗医用内窥镜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进入快速放量期。公司自在年至年间,医用内窥镜收入持续增长。年受疫情影响收入增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自年开始呈逐渐恢复趋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于年医用内窥镜实现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39.0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51.47%。
医用电子内窥镜是集精密加工制造、图像处理算法、软件开发应用、光学系统设计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开立医疗HD-为例:1)在精密加工制造方面,全密封设计允许系列镜体可以直接浸泡洗消,不需要使用防水帽,避免了误操作导致内镜进水损坏的风险;2)在图像处理算法方面,SFI聚谱成像技术使图像具有高亮度、高黏膜血管颜色对比度的特点,且不改变粘液、食物残渣、粪便的基本颜色,可在中远景下进行观察,助力消化道早期疾病的诊断;VIST光电复合成像技术强调浅层黏膜结构的同时,保证照明亮度和提升浅层微血管与中层血管颜色对比度,病变边界更清晰。3)软件开发应用方面,内置病例管理系统能实时存储高清图片及手术视频到主机系统,同时能脱离外置工作站进行诊断报告的编辑;4)在光学系统设计方面,VLS-55系列四波长LED光源采用光路合束技术,光谱自由度高,实现了更丰富的照明模式,染色模式SFI及VIST,从远景到近景,助力消化道早期疾病诊断,且使用寿命大于0小时;P全高清画质,采用无损耗高清数字接口,视频输出分辨率≥×,图像清晰、细腻。
5.2.软镜国内地位领先,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软镜技术壁垒较高,研发难度较大,因此头部企业较少,竞争格局清晰。国外厂商以奥林巴斯、富士胶片和宾得医疗为代表,由于成熟而丰富的技术积淀和完善的销售和售后体系,在中国软镜市场中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内厂商以开立医疗、迈瑞医疗、澳华内镜为代表,开立医疗处于领先地位,年上半年软镜中标市场份额占4.7%,为国内厂商第一。
内窥镜市场进口替代趋势初显。上半年开立医疗内窥镜中标市场份额为3.0%,上半年提高至4.2%;迈瑞医疗则是从上半年中标市场份额第七名以外,升高至上半年的第四名,占5.6%。同时,奥林巴斯内窥镜中标市场份额则从上半年的40.5%下降至上半年的34.9%;卡尔史托斯、富士胶片、宾得医疗、理查德沃夫等国外厂商也同样呈现出中标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
开立医疗HD-终端价格具备一定价格优势,为进口替代奠定基础。年,开立医疗HD-价格中值为万元,国外厂商如奥林巴斯CV-价格中值为万元,富士胶片的ELUXE-价格中值为万元,宾得医疗EPK-i价格中值为万元。开立医疗HD-的终端价格普遍比国外厂商低约20-30%的价格,具有一定的性价比。
政策利好国内营销系统变革,“境界超能力”系列活动加码营销。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公共卫生改革推进落实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开立医疗加强市场覆盖和客户群细分,实现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渗透式推广。年,“境界超能力”系列活动多次举办,在比赛、学术沙龙等活动中,公司依托丰厚学术资源助力EUS培训计划,提供“授课+手把手教学”培训,医院内镜的规范化诊治水平,并与专家探讨相关临床诊疗需求和整体优化方案,推动产品普及与优化升级。
产品升级+渠道拓展双轮驱动,海外市场营销布局持续优化。受疫情影响,核心渠道与公司的绑定进一步加深,叠加前期积累的成熟渠道和海外本地子公司和本地团队,开立医疗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在疫情阴霾下化危为机。随着公司中高端超声产品不断丰富,超声内镜产品先后获证,行业专家与渠道合作伙伴对于开立医疗技术实力的认可度持续提升,驱动销售、装机高速增长,也为公司内窥镜从诊断市场走向治疗市场、从内科市场拓展至外科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产品亮相国际会议,专家交流直播体验助力推广。借助本地自有团队,公司双管齐下,开展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融合学术推广交流。年,开立内镜产品先后亮相欧洲消化内镜学会、美国消化疾病周、泰国廊开外科年会、圣保罗全国消化论坛、国际肝胆肠胃泌尿肿瘤会等,获得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