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
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欧阳平教授
、
医院大肠外科蔡国响教授
、
医院消化科李爱民教授
、
北京医院国际部于国泳教授
开展了
《血液多基因甲基化引领肠癌早筛新模式》
云讨论,围绕“肠癌早筛早诊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经典见解。
本次活动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海南省医疗创新促进会、早筛网、南方医学网联合主办,鹍远生物作为支持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咖观点:
注明:所有观点均来自云讨论环节。
欧阳平教授
早筛早诊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
生存率的重要举措
★
通过相应筛查手段的开展与普及,能够将结直肠癌的诊疗关口前移,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肠镜检查存在资源有限等局限性,亟需找到一种
技术先进、经济有效的早筛手段
,提升肠癌早筛水平。
★常见的无创筛查主要分为粪便和血液类检测,相较于粪便检测,
血液样本具有依从性高的优势
。
★常艾克包含了与中国肠癌发病密切相关的靶点,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能更加精准地判别结直肠癌风险。
★针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推荐其先做常艾克检测,对患者进行初筛、富集,找出真正高危的人群,再确定是否做肠镜,更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蔡国响教授
鹍远助力肠癌早筛民生项目
让精准医学惠及更多民众
“就上海市开展的针对万人的肠癌筛查数据来看:通过临床问卷、便隐血的筛查方式,有26%即40余万阳性人群。这其中存在一大批假阳性患者,如果都去做肠镜,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果用一种更加精准的筛查手段,如ctDNA的方法筛查,可以进一步浓缩高危人群,找出真正的阳性人群,下一步再做肠镜检查,更经济有效。
”
“年初,鹍远生物承接扬州市邗江区结直肠癌筛查民生工程,分三年对邗江区全区12万名40-74岁的户籍居民提供常艾克筛查。
首批筛查的两万多例数据显示,
常艾克阳性患
者进一步进行肠镜复核,所筛选出的进展期腺瘤、肠癌等阳性比例,显著高于之前的一些民生项目。
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邗江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早治率,降低结直肠癌未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个人及家庭负担,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守护居民朋友的健康。”
李爱民教授
无创筛查技术可有效提升早期肠癌检出率
缓解肠镜资源不足的困境
“肠镜是诊断和确诊肠癌的金标准,但目前内镜面临一定的瓶颈。我国肠镜资源有限,内镜诊疗量仅仅覆盖了很少一部分风险人群。此外,医院的内镜预约排期较长,甚至可能长达2~3个月,患者等待期较长。
无创筛查技术可有效提升早期肠癌检出率,减缓肠镜资源不足的困境。
”
“
血液单基因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相对比较低。但多基因多靶点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的敏感性,对于肠癌早期筛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
“结合我们目前的经验,患者使用无创技术筛查出高危后,做内镜,发现结肠早癌,通过内镜的完整切除,达到一个治愈性的切除。”
于国泳教授
防癌体检两手抓
技术创新与专业科普
“大部分的体检项目中是包含肠癌体检的,如大便潜血检查、直肠指检、CEA/CA。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患者弃检或者筛查方法不当,可能导致早癌发现率不高。如大便潜血检查要求是新鲜的粪便,但体检时不少人因为无便意而直接放弃。如直肠指检,能发现触及范围的早癌,但不少人因为不好意思或太麻烦而直接放弃此检查。此外,一些肿瘤标志物,CEA、CA敏感性受限,无法很好地辅助结直肠癌诊断。肠镜检查的准确性高,但因资源紧缺、同时有些患者存在抗拒,不适合作为体检筛查的常规手段。”
“
目前常规体检项目,几乎无法满足肠癌早筛的需求,亟需一种非侵入性、准确性高的手段。同时该手段要兼顾患者的支付意愿和经济水平,让更多老百姓受惠。
”
“希望通过借助专业科普,借助新兴媒体平台,让更多患者了解肠癌早筛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防癌筛查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居民防癌意识和积极性,让更多居民朋友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