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评论员张英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一名研究癌症相关基因获奖的小学生火了。其研究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员证实,获奖小学生陈某某是该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与杨翠萍之子。
“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这是该研究中的一句表述,这样的表述,专业人士都表示足够艰涩,别说普通人,哪怕是临床医学生,都很难独立做出这样的研究,也难怪此新闻一出,人们纷纷惊呼“果真是天纵奇才?”但很遗憾,据这名小学生自述:“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既然连基因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独立完成如此高端的科研?而调查结果也证实,这名小学生的父母均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研究方向也与儿子的课题相似。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的评审原则,优秀参赛作品应该满足“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一个连基因概念都不明白的小学生,能否在“三自”原则下完成这一科研,答案不言而喻。而这么“拼”的原因也不难明白——尽管近些年教育部明令取消包括科技竞赛在内的中、高考加分项目,但各高校及重点高中在自主招生时依然很看重科技类竞赛的获奖经历,如果有相关的获奖证书,无疑对今后的升学有极大帮助。只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不顾儿子的实际知识水平,搞出了远超其学识范围外的科研,结果适得其反。
这一获奖结果也让人对比赛的评审机制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与小学生所学知识范围相去甚远的科研,在评审时难道不应该存疑进而查证一下其实际科研能力?全国性的青少年科研大赛,如果评审存在如此大的疏忽和漏洞,那么其他的获奖作品可信度又有多高?这样一个连专业人士都觉得高深的科研只是三等奖,那么一、二等奖岂非更加让人叹为观止?整场比赛到底还有多少水分在其中?
调查结果一出,此事迅速被人称作“科研拼爹”,这是继“身份拼爹”“地位拼爹”“财富拼爹”后,冒出来的一种新型“拼爹”模式。网友群嘲的背后,其实是社会中一种深度的焦虑情绪与对现实的无力感,同时再对照前段时间相继曝光的“冒名顶替上学”事件,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这也使人对擅用资源为子女牟利的行为愈加愤懑。因此此事既需要一查到底,官方应给出更为详细的调查结果,同时对于此类比赛,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其规程、评审机制应进一步严格完善。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固然重要,然而保证在一个公平的机制下让学生发挥科研创造积极性,这才更为重要,否则本来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潜力的比赛,一旦沦为“拼爹”秀,将会成为一出闹剧,又如何让公众服气?
[责编:陈香云]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