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俗称胃肠镜,随着消化内镜及其辅助器械的发展,消化内镜逐渐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及治疗手段。近日,医院/云南中医院滇池院区脾胃病科团队在陈霞副主任的带领下,协助临床科室处理了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病例一

67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因“乙状结肠恶性肿瘤并骨转移,横结肠造瘘术后”在肿瘤科住院。10月21日上午11时,患者无诱因突然解鲜红色血便,血便先从肛门排出,继而从腹壁造瘘口排出,肿瘤科立即行输血、补液及支持对症治疗。至16时,该患者共解5次血便,总量约ml-ml。于是主管医师请脾胃病科急会诊,陈霞副主任安排胡瑞主治医师和胃镜室医生详细会诊患者后,行急诊消化内镜检查。

考虑患者家属诉既往曾有“胃溃疡”病史,予先行急诊胃镜,再行急诊肠镜检查。急诊胃镜于胃底及胃体发现食物残渣,未见活动性出血(见下图)。

随后即行急诊肠镜检查,先从造瘘口分别向乙状结肠方向及回盲部方向进镜,回盲部方向见大量黄色干性粪便(见下图)。

乙状结肠方向见大量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进镜40cm于肠腔内见一环周生长的肿物,表面附新鲜血液,未见活动性出血灶,病变堵塞肠腔,内镜无法通过(见下图)。

因没有发现活动性出血灶,故退镜后再从肛门进镜,于直肠见大量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进镜20cm于肠腔内见不规则生长的肿物,表面附新鲜血液,未见活动性出血灶,病变堵塞肠腔,内镜无法通过(见下图)。

结合患者既往手术史及内镜下表现,该患者可排除上消化出血及小肠出血,考虑为乙状结肠肿瘤复发并出血,建议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

病例二

72岁男性患者,因“黑便2天”于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诉口干、乏力,查体呈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四肢冷。急查血红蛋白91g/L,红细胞计数2.9×。急诊胃镜检查于胃底、胃体发现大量新鲜血液及血凝块,于胃窦前壁及小弯侧各发现一处活动期溃疡,胃窦前壁溃疡基地洁净,而胃窦小弯侧处溃疡表面附着大量血凝块,用一次性活检钳清理血凝块后,见溃疡基底有一处血管断端,并少许自发性渗血。内镜下诊断为胃窦溃疡活动期并出血,并行内镜下钛夹钳夹止血+注射治疗:以2枚金属钛夹夹闭血管断端,并以1: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分4点在病变周边作粘膜下注射治疗,治疗后自发渗血停止,病变周边粘膜色泽变苍白,观察三分钟病变部位无出血(见下图)。术后密切随访,该患者目前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未再解黑便。

上述两例患者均因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局。目前消化内镜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普通检查,更多的是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同时多学科间的协作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温馨提示

医院脾胃科滇池院区分设门诊、住院部、消化内镜室。

门诊及住院部可诊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腹泻、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

消化内镜室可常规开展普通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检查、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急诊胃肠镜等,可预约内镜下消化道早期癌筛查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等内镜下微创治疗。

预约

-(住院部)

-(消化内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