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通达的时代,“天才”总是容易脱颖而出,例如这个“医学神童”。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某六年级小学生凭借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有网友揶揄:“博士已经哭晕在厕所”“看题目大概就能知道父母从事哪方面的科研项目了”。
不出所料,这位小朋友和他的父母还真是“相同领域”。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称,此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调查组。
设计好实验让孩子“照猫画虎”,是一种“高端造假”
其实,除了这个研究题目,比赛中还有诸多类似水平的科研项目,例如“基于螺吡喃-芘双色团的力致多色转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南极半岛一种新的抗辐射微生物的发现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碳化蚕茧-钴-石墨烯复合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
当然,这些项目是否存在“水分”,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些全国各地的顶尖中学中,自然不乏天才。不过中小学科技创新走到如此“前沿”的位置,的确让人吃惊。我们不惊讶于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但这样晦涩、偏门的“科研成果”却让人徒增一些问号。
当然,从陈某的日记看,他也的确参与了实验过程,这与平常所说的“造假”有个很重要的差别。
真正的原创科技,自然是需要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才能独立自主地寻找突破方向,这就像厚实的基础上建楼房。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人在背后设计好整个实验,至上而下地教,不求甚解,也能像模像样地做研究,甚至一定程度上理解这样研究,在答辩中不出错。
但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学术上的扩展性,也不具有任何科技创新的意义,无非是一种高层次的模仿、依着葫芦画瓢。这就像建楼房,没基础,但直接在楼房下面精确地、定向地搭柱子,几根柱子也可以支撑楼房,但这样的楼房是个花架子,不可能扩建,一推就倒。
很多看起来高大上、高精尖的岗位,其实都是“匠”。举个例子,医生看病,如果仅仅指看特定的病症,其实就那几种症状,根据化验结果对应给药。如果要真正深入研究医学,要听讲座、看论文,就需要医学的基本功。
再比如,看CT的片子,针对某种病,教小学生识别空洞、灰色、钙化、w型、u型形状,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让小学生学会识别CT片子中的症状。所以,就像研究日记中所写,三天前才初次接触基因的概念;三天后,就明白基因了。
小学生如此,到了中学生、高中,由于具备了更多的知识,这种精确搭柱子就更容易了。甚至,一定程度上能完整地理解整个研究过程。
所以,这种行为未必是纯粹的造假,但只是一种高端模仿,最多只能证明这些学生很聪明,并不意味着他们具备实际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能代表他们未来的科研能力,没有任何公共价值,也有悖于创新竞赛的初衷。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