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医者,生命“摆渡人”,风雨中肩负责任与爱,将飘摇的小舟渡往生之彼岸。
医途,就是一场逆行,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
心之所向,素履奔往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延伸。
他(她)们是医生,他(她)们有着怎样真挚的信念和朴素的情怀?
医院第五届医师节文化周(8月13-19日)如约开启。以“凡生如逆旅,医路勇求索”为主题的本次嘉一医人文故事分享会,开启嘉一医人文故事分享会。
荣登本年度《圣心文化讲坛》的嘉医不仅有大咖,还有新秀;不仅有美丽的“她”,更多是英挺的“他”,列表先呈,敬请期待!
05:39时间过得真快,回首往昔,今年已是我从医的第28个年头了,从开放外科手术时代到如今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时代,28年来我一直与胃肠恶性肿瘤打交道,为了能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一直在外科治疗的道路上不断改变、不断提升。
早在年,我们科室就在蒋红钢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市开展腹腔镜微创直肠癌手术,随后又进一步开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等微创手术,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如今在我们科,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率已达90%以上。
随着手术方式的转变,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改变可以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当时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医院的先进经验,最终决定采用快速康复疗法。起初,很多的患者、家属,甚至有些医务人员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比如,传统的全麻手术前都需要禁食、禁饮,快速康复中手术当天可进食糖水或无渣肠内营养,缩短禁食禁饮的时间,麻醉医生会担心增加麻醉风险。又比如,传统的胃肠手术,术后均需要留置胃管,快速康复中就不需要,外科医生会担心吻合口的风险。再比如,传统的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不敢多动,快速康复中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部分患者及家属担心切口会不会愈合不好……最初的各种不理解都是正常的,通过与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理人员、家属等多方面沟通,理念、认知上的不断更新,慢慢的大家也开始接受这样的“改变”。
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有担心,毕竟改变需要勇气。我们第一个运用快速康复疗法的患者是一位73岁的直肠癌老年男性,他是无意中发现便中带血,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入院后,我仔细研究了病情,制定了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微创治疗方案,术前评估精确,术中操作谨慎,手术顺利完成。再加上术前、术中、术后全程运用了快速康复疗法,术前不禁食、不留置胃管,手术当天早上还进食糖水,术中减少引流管放置,控制液体入量,术后早期拔除管道。患者术后第2天便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可下床活动,第5医院的小花园里闲逛了,第8天便顺利出院了。
我每天都在观察这些“改变”给患者带来的影响:生命体征的变化、引流液的情况、腹部体征的改变,时不时询问患者的感受。眼看着患者一天天的恢复,我们也更有信心继续推行下去。如今快速康复理念已被普遍认可,“改变”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让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更好的手术体验。
现在我担任了胃肠外科主任,也一直鼓励科室的年轻医生,除了做好临床本职工作外,还要突破、要转变、要创新,积极从临床现象出发,发现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进而回归临床、服务临床。科研必须要与临床相结合,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同时,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以建设一个综合性、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的全程管理胃肠癌临床诊治病房为目标,为嘉兴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为打造省际边界医学高地作出努力。
#礼赞中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