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经直肠腔内双对比超声造影诊断直肠腺瘤1例

作者:蔡志清

单位:医院超声科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大便性状改变1+年,腹泻伴便血10+天”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为细条状黄色软便,1次/天,无腹痛腹胀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呕血便血等。10+天前曾因不洁饮食后出现腹泻、解鲜红色稀便于外院就诊,给予患者金双歧、谷氨酰胺对症治疗后腹泻症状有所好转。患病以来,精神尚可,饮食睡眠一般,大便目前为细条状黄色软便,每天1次,小便正常,近1年体重下降。

二、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各项指标正常范围,肿瘤标志物AFP、CEA、FER、PSA、CA、CA、NSE等值均在正常范围。

二)超声检查:

经肛门灌入生理盐水约ml后经直肠腔内扫查,直肠中上段偏后壁探及一带蒂实性低回声肿物突向腔内,大小约2.8*2.1cm,蒂宽约0.6cm,局部黏膜下层连续,CDFI可见蒂样血流信号伸入肿物内;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2.0ml行双对比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于15s到达肿物,肿物自中心向周缘呈放射状增强,25s左右达峰,呈均匀性高增强,随后造影剂逐渐消退。超声报告提示直肠中上段带蒂实性肿物,腺瘤首先考虑。

灰阶超声

CDFI

CEUS19s

CEUS26s

CEUS33s

Flash+MVI3min

三)CT: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区管壁增厚,呈结节状突向肠腔,结节最大径约2.2cm,相应管腔变窄,浆膜面光滑,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增强病变呈明显异常强化,考虑占位性病变。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实质内见多枚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未见异常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梗阻扩张。腹腔、腹膜后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

四)肠镜检查:

距肛门15cm可见一直径约3.0cm新生物,活检质中,余黏膜光滑,提示直乙交界处新生物,性质待定。

三、手术及病理

手术名称:腹腔镜下直肠肿瘤切除术。

术中所见: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肝脏、大网膜、肠管、肠系膜、腹膜均未见明显种植转移结节;乙状结肠及肠脂垂与侧腹壁多处粘连;肿瘤位于直肠中段,外膜光滑完整,距肛缘约7厘米,术后标本剖视见直径约3厘米新生物。

术后病理:“直肠”:标本见息肉样肿物,最大径约2.3厘米,镜下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四、讨论

直肠腺瘤是由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型息肉样病变,病理上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是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有学者报道95%的结直肠癌都起源于结直肠腺瘤[1],因此早期发现病灶很有必要。一般认为肠镜是结直肠息肉的最佳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设备的发展及检查人员的进步,直肠微小病变亦能被超声检出。直肠腺瘤的声像图表现为向腔内隆起生长的带蒂实性肿物,可活动,基底窄,附着处肠壁粘膜下层连续,彩色多普勒血流可显示蒂内动静脉血流信号,肿物内血流信号呈放射状分布,超声造影下直肠腺瘤表现为与肠壁粘膜下层同步增强,达峰后呈均匀性高增强。直肠腺瘤需要与直肠癌、直肠间质瘤等相鉴别。直肠癌超声表现为起自粘膜、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的低回声病灶,基底宽,粘膜面容易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凹陷,病灶血流信号丰富,分布紊乱,超声造影可显示垂直于肠壁的多条滋养血管,病灶内呈均匀性高增强。间质瘤往往位于直肠壁固有肌层,多为形态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粘膜光滑连续,超声造影根据肿物大小可表现为均匀性或不均匀性高增强。

在直肠超声检查中使用腔内充盈剂排除气体干扰,利于微小病变的检出。血管内超声造影剂与腔内充盈剂的联合应用,不但增强了病灶的图像显示,更可显示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有力的影像病理支撑。

参考文献

[1]宋猛.结直肠高危腺瘤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8(50):-.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