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50岁。
主诉:发现右颈肿物1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1月前无意间触及右侧颈部一肿物,约鸡蛋大小,当时无疼痛,发热等不适故未予注意,未予诊治。后肿物逐渐增大,无压痛和皮肤红肿。遂于1医院就诊,行鼻咽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医院查看患者后建议患者到我院作进一步诊疗。现患者来诊,门诊拟“右侧颈部肿物”收住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07×/L(3.97-9.15×/L),中线粒细胞绝对数:8.55×/L(2-7.7×/L),余血常规各项正常;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GII:化学发光法)94.88ng/ml(0-75ng/ml),其余各项正常;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3.42ng/ml(0-3.3ng/ml)。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均正常。
超声:右侧颈部大血管旁探及一4.0cm×4.3cm×2.3cm类圆形混合回声团,以无回声团为主,后方回声增强,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右侧腮腺内探及一1.4cm×0.8cm类圆形团块回声像,内为无回声区,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
CT/MRI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头稍后仰,两肩下拉。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腔入口,常规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0mm,电压kV,管电流~mA,矩阵×;如图1-4。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A
该病例在CT平扫图像上,如不仔细观察易误认为是一囊性病灶,边缘光滑,部分囊壁稍增厚;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病灶上方密度不均,可见看到密度稍高的软组织影;因此B、C答案可以排除。另外,肿物边缘光整,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楚,可以排除D答案。如图1-4。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A颈部正侧位DR
B甲状腺功能检查
C颈部MRI平扫
D颈部CT增强加后处理重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宜直接进行增强扫描:自肘静脉以3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于注射后30s、90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利用相应的软件技术行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后处理,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内部(如图4~9)。
在CT增强图像上,可见病灶左侧结节样组织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HU,静脉期CT值98HU;囊性部分未见强化表现;肿物前方软组织结节影,平扫CT值约56HU,,动脉期CT值71HU,静脉期CT值60HU。故从提供病灶内部信息及强化程度来说,还是D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来源与定性诊断。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鳃裂囊肿
B异位甲状腺伴囊变
C脉管瘤
D神经源性肿瘤伴囊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B
手术所见:右侧颈部可见一大小约3cm×3cm×3cm肿物,边清,囊实性,活动,与周围组织关系欠清。解剖面神经及其分支,后将肿物完整切除,并清除颈部II区淋巴结,一并送病理检查。
病理所见:右侧颈部类圆形肿物,包膜完整,囊实性,囊内可见淡黄光滑内容物。切面灰黑实性质中,肿物实性部分质地均匀;镜下可见甲状腺滤泡,滤泡内衬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大小一致,排列规则,无异型,滤泡腔内充满大量红染类胶质物(如图10~11)。
病理诊断:1、颈部异位甲状腺伴囊变;2;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CT平扫示右侧颈动脉鞘区见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影,大小约3.5cm×2.0cm×3.7cm左右,病灶境界清,边缘光整,密度不均,邻近颈内静脉受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左侧结节CT值HU,静脉期CT值98HU,提示该结节呈类血管样强化表现;肿物前方软组织结节影,平扫CT值约56HU,动脉期CT值71HU,静脉期CT值60HU,呈轻度强化表现;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两侧腮腺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颈部II组见数个小淋巴结影,较大者大小约1.0×0.6cm。根据以上征象,考虑该病灶内含有明显强化成分,低密度区未见明确强化,可考虑为肿物囊变可能,其中结节样强化明显病灶,考虑可能来源于甲状腺组织。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扫描发现右侧颈部病变较为容易,但如不仔细观察在平扫上容易误认为该病灶为囊性病灶,此外,平扫可以发现该病灶囊壁后方边缘可见高密度结节,高于颈部软组织密度,与甲状腺组织密度相似。CT增强扫描十分必要,一是易于显示病变内成份不一,二是有助于判定病灶的强化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囊实性占位,其内部分强化区域与甲状腺强化方式类似,平扫可见类似甲状腺组织。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位于左侧颈鞘区,其来源可能为鳃裂来源,神经源性,脉管源性及颈部其他组织来源等;此外,该病变囊变区域较多,实性成分较少,因此本病例的组织来源的判定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也会影响病种的确定以及最终的定性诊断;但仔细观察病灶并根据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一些特点,考虑组织内含甲状腺组织成分,可以考虑甲状腺来源可能性大。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50岁中年男性,发现颈部病灶1月,病史较短。从患者影像学表现来看,该病灶边缘光整,颈部淋巴结不大,主要表现为良性征象,可暂考虑为良性肿瘤,但病史较短,且其内可见结节样明显强化区,尚不能完全除外恶变或为甲状腺微小癌灶的转移瘤可能。因此,本病例术前定性诊断的尚不能完全排除恶变可能。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本病例的特点为中男性患者,病史较短,无相关临床症状。CT平扫呈囊实性,边界光整,囊性部分未见明确强化表现,病灶囊壁后方边缘及前方平扫可见高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内结节可见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达HU,呈类血管样强化表现,与正常甲状腺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相似,如发现上述特征,对诊断病灶来源有很大帮助。
2鉴别诊断(1)鳃裂囊肿:本病例与鳃裂囊肿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较为相似。在临床上,以颈部囊肿表现主要见于第二鳃裂囊肿,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单房椭圆形肿块,其内密度近似于脑脊液,壁薄,均匀一致薄环囊壁强化具有特征性,感染后囊壁增厚,变得不规则。囊肿典型位置是位于一侧颈前三角,胸锁乳突肌的前内侧,颈动脉间隙的外侧和颌下腺的后方。(如图12~17)
(2)神经鞘瘤囊变:神经源性肿瘤彻底囊变者少见,囊变后其内仍可见部分实性成分,实性部分呈中重度强化,强化程度较明显,可见包膜,包膜呈中等强化,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沿神经根走行生长,部分可见椎间孔扩大。(如图18~21)
(3)淋巴管瘤:常见于儿童,囊肿可为单囊或多囊,实性成分少见,瘤体较软,沿血管间隙呈匍伏性生长,典型者位于颈后三角,囊肿常向邻近的肌肉延伸。(如图21~24)
病例供稿:广西医院邓文娟金观桥苏丹柯
专家点评
该病例主要为颈动脉鞘后方囊性病变、囊实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病史非常重要,病变的质地、有无疼痛、是否有活动性可以对病变的性质做出初步诊断。该部位最常见的囊性病变为第二鳃裂囊肿,如果合并感染,病人可有疼痛,CT增强检查可见壁的明显强化,但是病变无壁结节,与该例不符合。第二常见的为神经源性肿瘤囊变,病变可见强化的结节,但是结节轻度到中度强化,该例病变结节明显强化,强化的CT值Hu,与神经源性肿瘤不符。第三常见的囊性病变为囊性淋巴管瘤,但是发病年龄较轻,常见于儿童,强化不明显,与该例不符合。该例最特征性的表现为囊壁明显强化,强化行为与正常甲状腺类似,虽然异位的甲状腺到这里罕见,但是如果颈部CT扫描正常甲状腺的位置没有甲状腺,看到此征象,需要考虑到该疾病。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夏爽教授
参考文献:
1.刘连生,李恒国,陈志强,等.腮腺少见病变的CT及MR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2(5):-.
2.沙炎,罗德红,李恒国.头颈部影像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杨静.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医药,,1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