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茯苓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原形态: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产地:主产于云南省的丽江、兰坪、维西、剑川、楚雄。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新县。广西自治区的梧州地区。此外浙江、广东、湖南、江苏、福建、江西均有生产。华北、西北、东北等地亦有分布。

栽培:

1.生物学特性获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孢子22-28℃萌发,菌丝18-35℃生长,于25-30℃生长迅速,子实体18-26℃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获等的生长。

2.栽培技术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为主。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

3.田间管理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

性状鉴别:市售商品分个苓(皮苓)、白苓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白碎块、赤碎块、茯神木、茯苓皮,分别叙述如下:

个茯苓:(皮苓)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克至数公斤不等。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纹或凹沟。体质坚重。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显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通过。断面周边淡棕色,内部白色,个别也有淡棕色者。质细腻,气无淡味,嚼之粘牙。

以云南野生品质最好,又名云苓,体质坚重外皮坚皱,棕黑发亮,断面牙白色,坚结细腻,嚼之粘牙力强。

白苓片:为个苓去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成的薄片,厚约一毫米,平面长宽均在三厘米以上,(带赤色者称赤苓片)。

白苓块:为个苓上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民的较厚扁平方块,厚约3~4毫米,长宽约3~4厘米,边沿切不成方形的长宽在1.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内。

赤苓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唯苓肉颜色带有赤色或黄色。

茯神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不分颜色,唯每块上面必须含有细松根一段,松根直径最粗不超过1.5厘米,厚度和苓块相同,木质轻松泡朽。

白碎块:为加工白苓片,白苓块时剩下的边角碎块,呈碎块状,颜色白净。

赤碎苓:形状与白碎苓相同,唯颜色多带赤黄。

茯神木:为外围生过茯苓的较粗的松根,长短不一,一般约在30厘米为下,直径约2.5厘米以下,多弯不直,似朽木,黄棕黄或褐色,质轻松而不显树皮层,外围必须带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

茯苓皮:为生产苓片,苓块时剖下的外皮,呈薄片块状,大小不一,表皮棕色,内壁附有赤白色苓肉,质柔软。

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组胺酸、胆硷、麦角甾醇和钾盐等。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茯苓煎剂3克或临床常用量对健康人并无利尿作用,犬静脉注射煎剂0.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对大白鼠亦无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剂(接近临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于兔慢性实验,谓有利尿作用,煎剂对切除肾上腺大鼠单用或与脱氧皮质酮合用能促进钠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茯苓含钾97.5毫克%,以30%水煎剂计算,含钠0.毫克/毫升、钾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进钠排泄与其中含钠量无关(因钠含量太低),而增加钾排泄则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

五苓散在慢性输尿管瘘犬(静脉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剂),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实验中可使钠、钾、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药物为桂枝、泽泻、白术。也有报道,五苓散煎剂给大鼠口服,剂量增至1克/克亦未能证明有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试管内未发现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水煎剂则无效。

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

④其他作用: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毒性:羧甲基茯苓多糖毒性低,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13g/kg。对犬的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大剂量(人常用量的倍)给药后的开始2周,小鼠体重有明显抑制,可使末梢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加,GPT亦轻度增加。

功效与作用:

1、利尿。动物实验证实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猪苓。

2、滋养。中医认为茯苓有补性,能健脾补中,可能与其所含营养物质的作用有关。

3、镇静。茯苓的镇静作用虽不及茯神,这仍可用于镇静安神。

炮制: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捞出,闷透后,切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斤,用朱砂粉30两)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益脾宁心。

主治:气虚劳伤,水肿,痰饮,呕吐,腹泻,遗精,热淋,惊悸,健忘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取其有利尿作用。治疗一般的水肿胀满,对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虚弱的较适宜,可配泽泻、猪苓加强利尿作用。兼有阳虚表现者,再加配桂枝或肉桂以通阳(即旺盛血液循环功能。凡在利水剂中加入桂枝或肉桂,都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而加强利尿,也就是所谓“行气化水”、“气行水行”的意思),方如五苓散,适宜程度较轻的水肿。实验证明五苓散有较强的种尿作用,能使排出的尿量增加%

2、用于治疗痰饮。前人的经验是“痰饮必用茯苓”。取其有利尿和补益脾胃作用。一般可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痰饮在胃(上腹胀满、胃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如慢性胃炎),则加半夏、生姜,或用茯苓饮;痰饮在肺(咳嗽、痰多沫、呼吸不畅,如慢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则加配陈皮、半夏、川贝。

3、用于健脾化湿,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上腹胀满,食欲减少,以及脾虚泄泻等。其作用一是滋养调中;二是利尿渗湿,肠道水分因而减少,使稀溏的大便变稠。凡胃阳虚(约相当于消化功能不足)者,都可用茯苓,但需配党参,也就是前人经验所说“茯苓能通胃阳”、“胃阳虚者,参茯必进”。总之,平素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后或吐或泻,都可用茯苓,并配其它健脾理气药,方如参苓白术散。如属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则配苍术,银花。

4、用于镇静安神。凡有惊悸、失眠,可用茯苓配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如补心丹(成药)。

用量:用于健脾益胃或一般利尿渗湿者,9~18g;如湿重有显著浮肿,用量可加大至30~45g。最大量使用至60~90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

1、五苓散(《伤寒论》):茯苓18g,猪苓9g,泽泻6g,白术9g,桂枝6g,水煎服。

2、茯苓饮(《外台秘要》):茯苓9g,白术9g,党参6g,生姜4.5g,枳实6g,陈皮4.5g,水煎服。

3、参苓白术散(《局方》):党参12g,茯苓9g,白术9g,陈皮4.5g,莲肉9g,淮山药12g,苡米9g,扁豆9g,春砂仁3g,甘草3g,水煎服。

注:

1、茯苓皮。功能不消肿,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其性味与茯苓相同,但专于利尿,无补性。常用于治疗较症水肿(如病后体弱所见的面目和四肢肿满),代表方为五皮散(《中藏经》)。处方:茯苓皮15g,大腹皮9g,桑白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注意:如用带皮茯苓,处方上应写“带皮苓”。带皮苓为利水作用为主,健脾作用较次,用于治一般不肿而稍重者。

2、茯神。功能宁心安神,多用于治心宁,惊悸健忘。

其性味与茯苓相同,但长于镇静安神。动物实验已证实茯神有中等程度镇静作用,但不及酸枣仁,临床两者常配伍同用,方如养心汤。处方:茯神9g,茯苓9g,黄芪15g,当归9g,川芎4.5g,法半夏6g,柏子仁6g,远志3g,党参9g,肉桂末3g(冲),炙甘草6g,水煎服。

3、茯神木。治诸筋挛缩,痹痛,中风口眼㖞斜,心悸健忘。

4、茯苓。茯神拌朱砂使用,称朱茯苓,朱茯神,用以增加镇心安神的功能。但朱砂不溶于水,应改为冲服为宜。

赤茯苓:性味与白茯苓相同,但补性较差,故补剂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赤茯苓主要作用为清利湿热,故五淋汤用之配赤芍、栀子等治热淋、血淋(例如表现有热象和血尿的急性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

复方:

①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③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④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还可以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程

:《中医儿科学》全套课程

:《本草传奇故事》全集!(图文并茂,收藏版)

纪录片推荐:基础解剖学(教学视频)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合作/交流/投稿/

▼更多精彩推荐,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