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专家 http://www.tlmymy.com/

  好多人都爱用“娇气”来形容自己的肠胃,太凉太热的不能吃。在消化道疾病专家看来也是这样:吃得太糙,伤胃,吃得太好,炎症性肠病、肠癌就跟着来了。中六君邀请了我院一大波权威专家,看看专家有哪些新说法,新办法。

惯出来的奢侈病——炎症性肠病

  高发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受访专家:

  胡品津,中山六院医疗总监,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主席,擅长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肝病、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

  沈博,医院炎症性肠病及储袋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擅长炎症性肠病以及储袋相关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区域性特征太明显了!”胡品津教授说,在中国,炎症性肠病高发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这里的居民生活方式西化早,饮食也偏向高脂高糖,因此受炎症性肠病困扰终生的病人很多。

  炎症性肠病又被称为绿色癌症,是消化道疾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种良性疾病。虽为良性,但却迁延不愈,“炎症性肠病最大的特点是反反复复。”胡品津教授说,患病十年以上的患者肠道癌变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患病20年的患者,患上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要高三到五倍。

  “在美国,20%-25%的炎症性肠病晚期患者再用什么药治疗都没有效果了,只能选择手术。”医院沈博教授说,“由于手术要把整个肠道切除,因此要在患者腹壁或者盆腔里造一个储袋,用于存储粪便。但即使造了储袋,炎症、肿瘤、代谢疾病等三十多种并发症还可能随时出现,影响患者生活。”

  “因此,我会建议做了储袋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要注意低糖低纤维饮食,注意保持体重。因为在美国,我们临床发现,做了储袋以后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体重每增加15%,储袋失败率增加70%。”沈博教授指出。

省出来的节俭病——胃癌

  高发区:东北、华东、福建、广东

  受访专家:

  彭俊生,中山六院副院长,擅长食管癌、食管反流性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肠瘘、溃疡病、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等

  林锋,中山六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擅长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胃癌经常被人称为“穷癌”,“穷”在饮食上的体现就是营养不均衡。胃癌的发病率呈现很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华东、福建、广东,特别是潮汕地区胃癌发病率很高。

  彭俊生副院长说,胃癌的发生和饮食结构有一定相关性,“比如说东北人生活习惯有点像韩国,喜欢吃腌制食品,比如腊肉、泡菜,这种饮食习惯跟胃癌有一定关系。再一个就是饮食粗糙,没那么精细。”在国内胃癌高发地的潮汕地区,也是同样的道理,“潮汕人喜欢吃咸菜、萝卜干,这也属于腌制食品,此外,潮汕人还喜欢喝热粥、热茶,温度过高的食物吃下去,胃粘膜就容易受到损伤。”

  中国是胃癌大国,目前世界上每年因胃癌死亡的人数当中,中国占42%。“中国胃癌早期治疗率只有19%,相比日韩60%-70%的胃癌早期治疗率,我们国家的胃癌治疗仍然相对落后。”中山六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林锋主任建议大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做胃镜检查,“因为胃癌是一种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的疾病,好多早期胃癌是常规体检发现不了的。”

新技术——不留疤痕治肠癌

  受访专家:

  汪建平,中山六院首任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擅长超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外科处理、腹膜后肿瘤、直肠肛门间质瘤、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回肠储袋手术等。

  邓艳红,中山六院肿瘤内科主任,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道淋巴瘤、食管癌、胰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和靶向治疗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外科专家之一,汪建平教授实现了不开刀仅需要打几个小孔就能彻底清除结直肠肿瘤,而如今,对于一些4-8公分的胃肠肿瘤,汪建平院长又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肛门的腔镜手术,使患者人体表面不留任何手术痕迹,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根治效果。

  “经肛门的内镜手术学名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手术是通过食道、阴道、直肠这些自然腔道进行,属于隐蔽性无创,机体表面看不到任何伤口。”邓艳红主任介绍说,NOTES手术也很“挑”病人,只有肿瘤的大小适合、肿瘤位置更靠近自然腔道的肿瘤病人,汪建平教授才建议做NOTES手术。

  而在临床上,汪建平教授更推崇“双管齐下”,“经自然腔道做手术、同时腹腔镜也做:经自然腔道从下面下刀把肿瘤最主要部分切除,同时使用腹腔镜从上面把肿瘤的游离部分切除,这对病人是最好的。”汪建平教授如是说。

  而对于8cm以上的肿物,汪建平教授则建议直接通过腔镜手术把肿物“拿掉”,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肿瘤受到自身器官弯道挤压,很难从自然腔道中拖出来。

新理念——像美容拉皮一样搞定痔疮

  受访专家:

  任东林,中山六院副院长,擅长大肠肛门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尤其对痔病、肛瘘、肛裂、顽固性便秘、不明原因肛门疼痛等肛肠良性疾病及结、直肠原发和复发肿瘤的诊断及处理,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患者跟我说,得了痔疮后,排便就像排玻璃碎渣一样痛。”中山六院副院长任东林解释说,由于排气排便始终伴随生命行为,因此,痔疮手术后,肛门没法像其他部位一样可以“养着”不动,而肛门神经末梢也很丰富,这些都决定了痔疮手术后患者会非常痛。

  作为国内最早使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PPH)的外科医生之一,任东林副院长认为PPH显著降低了痔疮患者的术后疼痛。“痔疮其实就是肛垫的脱垂,以前治疗痔疮,都是一切了之,其实,肛垫脱垂和人的皮肤、乳房的下垂是一样的原理,但乳房下垂你会一切了之吗?痔疮也可以通过复位固定,达到治疗目的,而避免在肛门神经特别敏感的区域动刀。”任东林副院长说,PPH手术治疗脱垂型疾病的出发点是复位固定:“在痔上切掉一段黏膜或者黏膜下层,把脱出来的肛垫复位固定,这样的话不是在丰富敏感区域做手术,在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希望减少对丰富区域的干扰,减轻术后疼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健康时报

欲与专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