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或许很多人对张爱萍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我国开国上将上面,但是他的建树绝对不止这一一个方面。不论是在战争时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他的传奇故事都足以一直长存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卷轴上面熠熠发光。
▲张爱萍上将优秀的共产党人张爱萍同志不仅仅是一名军政兼优的军事家,他更是我国“两弹一星”的领军人,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也是“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的领导者,这些身份都不足以概况他传奇的一生。60年的奉献、30年的革命生涯和30年的建设生涯,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张爱萍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后面30年来说,他就经历了三起三落,因为“那场浩劫”而被关押5年,出来后又因为地址错误而又被再次关押,直到“四人帮”被打倒,才重新复出。
01两次出山,三起三落
建国后,为维护国家安全,对战略武器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建设刻不容缓——张爱萍的两次出山都是有着临危受命的性质。
他的第一次出山是在年。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的协议,并撤走全部研究专家,切断了研究所需的一切设备和材料的供应。
除此以外,60年代初,新中国还面临着多重的危机,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中国的经济承受空前压力,同时所谓“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也掀起高潮。
▲左起:徐今强,张爱萍,任泊生在这样异常艰难的情形下,面临着选择:吃饭还是原子弹?于是张爱萍被临危受命,代表中央和军委去调查中国的原子能工业情况。
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地辛苦调研,报告终于出炉了,根据调研最终把原子弹的完成时间定在年。同时通过对调研的深入研究,张爱萍向中央最高决策层提出了原子弹建造问题的关键——组织与协作,而不是钱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份报告,给中央自主对研发原子弹吃下一颗定心丸。
年11月3日,在毛主席的批示下“中央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机构是专门研究原子弹的,在这份批示文件中,张爱萍的名字赫然在列。经历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在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紧接着,在年,中程导弹也试验成功。原子弹与中程导弹的相继成功研发让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核盾牌,有了强力的战略武器。
本应该得到嘉奖的张爱萍,在年10月27日得到的,是军委领导一句冷冷的:“还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你的问题吧!”张爱萍随后因为“那场浩劫”遭受了长达五年的监禁与非人折磨。在狱中他被迫害,被批斗,导致他的左腿残疾了。因为张爱萍的含冤入狱,其家人也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依旧刚直不阿,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地斗争。
一直到他的第二次出山,那是年3月,因为“那场浩劫”,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停滞了,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可以说是混乱不堪、一团糟糕。
当时的情况到底是糟糕到什么地步了呢?在张胜所写的《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记录,是张爱萍与叶帅的一段对话,叶剑英对张爱萍说:“昨天发射了一颗返回式卫星,没有成功。起飞20秒就坠毁了。”而这次复出仅仅在7个月后便又被打入了冰谷。
▲年,张爱萍(左一)提及这次复出,很多文章都注重谈及张爱萍如何抵制“文革”错误,大力整顿“七机部”。然而事实上,在这场个人与时代浪潮的较量中,胜负早已注定,仅仅7个月后,张爱萍被再次打倒,可是在他工作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坚守,直到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发射成功。
这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巨大,因为名为“尖兵”的返回式卫星发射时间与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间正好重合了,因此卫星的成功发射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当时的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尖兵”的发射“其意义是意味深长——这预示着中国洲际导弹试验和进行实战部署日益临近了,也是告诉两个超级大国,中国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张爱萍拼命了也要把这颗卫星打上去。虽然正经历人生低谷的张爱萍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它依然坚定内心信仰,正确处理了国家利益与个人荣辱之间的关系。
年3月,叶剑英才刚刚重新回到军委工作,便立即决定让张爱萍重回国防科委来主持工作。叶剑英找到张爱萍说:“爱萍同志,经过我和小平同志的讨论,科委工作的工作还是得让你来抓啊。目前形势很严峻啊,得尽快把这块个抓起来。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听了叶剑英话的张爱萍沉默了很久,没有说一句话,他的整个思绪沉浸在叶剑英那焦急而又深沉的话语中了。叶剑英紧接着又说:“军委已决定,并同陶鲁笳谈了,国防科委主任还得你来担任,陶鲁笳去任职政委,你副总长职务也一起恢复。”
听了这番诚恳的话张爱萍没有再拒绝了,他还特地向叶剑英表示:服从组织上的决定。叶剑英又说道:“老话说得很对啊,落后了是要挨打的。所以你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卫星送上天。”
▲张爱萍(中)与钱学森(左),朱光亚年3月8日,张爱萍就接到了国防科委主任的任命了。之后叶剑英与张爱萍的谈话重点仍旧是洲际导弹。洲际导弹的重要性是绝对的,虽然成功研发了原子弹,但是却没有办法防守当时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敌国,也就是前苏联饿要害地区。
所以在紧张的中苏对抗中,虽然双方都有核武器,又有百万大军,但在核打击能力上,我们对其的打击范围并没有在其国土内,反而我们国家所有的城市和战略目标,都在对方的核打击范围内,这样的战略态势十分不利于我国。
按照之前的计划,本来在70年代初,我国的洲际导弹研制任务就应该完成,但是“那场浩劫”的破坏,对其的研制是一拖再拖。终于通过张爱萍一习人的不懈努力,在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而我们发射的导弹掉过头向西,就是莫斯科。
洲际导弹的研发成功一下使中苏对抗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在中苏边界上部署的百万大军战略价值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还没有过去两年,苏联便主动向中国示好,随后中苏的国家关系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02尊重科学,知人善任
年,在提出对原子弹的研发时,陈毅元帅很坚定地说:“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随后,张爱萍被派去摸清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
当时的张爱萍是没有接触过这些的。张爱萍说:“我知道皮蛋、鸡蛋、就是不懂原子弹啊,我不行的。”陈老总生气地说:“谁是一生下来就会的?不懂你不会学?”于是张爱萍不得不硬着头接了下来。
可是他没有接触过这些,怎么办呢?从头开始学!他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贴在他家里饭厅的墙上,那上面还有张爱萍用红圈标明的铀和铀。可是如果等张爱萍慢慢从元素周期开始学习,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把原子弹研发出来,这一点点的自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找到专业的人员去搞这件事才可以。这也显示出张爱萍除了善于学习外还很懂得知人善用。
▲张爱萍(右二)张爱萍决定要先找助手,这个助手除了懂科技之外要懂管理,单纯的科学家可不行。于是按照这个标准,曾经就读过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刘西尧被张爱萍找到了。在当时,刘西尧可算是我党领导干部中极少数的懂科学“内行”。
张爱萍又想起了之前他带领在新四军里面的张震寰,他曾就读过北大,他的学识是张爱萍认可的,是个知识型人才。张震寰除了可以自己冲洗照片、维修电器,还懂原子弹和导弹的一般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是了解的。
于是张爱萍找到了已转业到地方的张震寰,由此张震寰也变成了张爱萍的助手。我们现在看到的对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和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等重大国防科技工程的一线指挥的纪录片里,听到的倒计时读秒的声音,就是他的声音。
张爱萍非常懂得任用人才,他非常尊重科学家,还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乐于向他们请教。一天张爱萍到核武器研究所拜访朱光亚。当时的朱光亚只是一名青年科学家,他只有37岁,而51岁的张爱萍担任着副总参谋长和国防科委副主任两大职位。
面对张爱萍的亲自来访,朱光亚还真有点不知所措。所以一见到张爱萍的朱光亚就说:“我把工作情况向您汇报一下。”但是张爱萍说:“我不是来听你汇报的,我是来向你请教的。”朱光亚连忙摆手说:“不敢当!不敢当!”张爱萍说:“真的。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原子弹。我只知道皮蛋、鸡蛋,对原子弹是一窍不通啊。”
他对知识人才诚恳的态度让跟着他的知识分子都十分佩服。至今很多人都记得在年张爱萍做的动员报告。因为当时根据指示,核研究所要从北京迁去青海在动员大会上张爱萍说:“一个人来到世上,就两条路,一是做官,二是做事。想要做官的,留下来,想要做事的,就跟着我去青海,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大家可以自己选择想走哪条路,愿意跟我走的,现在就签名!”
▲参与“两弹一星”工程部分科学家合影正是因为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很多大科学家为此奉献了一生。在那茫茫高原戈壁上,张爱萍和许多科学家建立了最真挚、深厚的友谊。后来,邓稼先患直肠癌做手术时,75岁高龄的张爱萍,拄着拐杖、忍着伤腿的疼痛,一直在手术室等5个小时。
张爱萍常常使用战争时激励士兵的方法,所以他总是对跟着他的科学家说:“你们只需要大胆地去做,都把心揣到肚子里,成功了荣誉是你们的,失败了我替你们扛着。”
在“两弹一星”研制期间,张爱萍还建立了“两条指挥线”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充分发挥科学家们的积极性。“两条指挥线”:一条是行政指挥线,一条是技术指挥线。之后,他又建立了“科技委”制度,这是由科学家们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家在这里面在技术方面拥有充分的指挥权和领导权,可以直接表达、讨论他们的意见。
这两个制度非常有效地提高科学家的积极性,所以一直延续至今,是国防科研工作的珍贵遗产之一。
03科学态度,一抓到底
张爱萍还被大家称作“福将”,因为无论什么实验,有他在肯定就成功。回望从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导弹开始,他所负责的,几乎都成功了。所以后来他的子女们就问过他,为什么每一次都可以成功。张爱萍的回答非常简单:“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走下去,二是过细。”
▲张爱萍晚年是的啊,回望张爱萍在每一次的研发里面所做的,都是这两点,他每一次都是亲临现场,对于关键环节也是事无巨细,每一个环节都要过一遍。在发射前一个月协调会他都要参加好几次。
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还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张爱萍)生病了,可还是带着氧气瓶子亲自深入第一线带我去检查,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焊点都要检查到。”
结语
所以回望张爱萍的成功会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对关键环节的把控,而且有问题要一抓到底。原子弹模拟试验,在按钮按下去时,他发现表盘上有个指针抖了一下,其他人都对此没有在意,都说这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他就抓住不放,让大家必须认真查查什么原因,最终发现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有个虚焊点。
正是因为张爱萍这样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获得成功,对于原子弹和导弹的研究仅仅做了几十次实验就成功了,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参考文献:《国防部长》《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戎马生涯》《张爱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