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梁燕呢喃。

4月18日,走进贵州省岑巩县易地移民搬迁亚坝小区安置点,只见一栋栋高楼林立,精致阳台配小窗,绿树红花扮新房,现代化生活小区的气息铺面而来,小区幽静的路上,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迈着轻盈步伐穿梭出入,不时传来点点欢笑声。

年以来,岑巩县把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红利,让广大久居深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圆了新居梦,过上新生活。

目前,该县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个。其中,乡镇集镇安置点4个,县城安置点2个,完成搬迁入住户人。

画面一:搬出来新家宜居

每天清晨,44岁的搬迁户肖金华都会在新家的阳台上静静地站一会儿,伸长脖子往老家方向望去,难以相信自家真的挥手告别那个“穷山窝”了。

“搬进来半年多了,我现在有时都还觉得像在梦里,现在和过去的居住环境悬殊太大了,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见笔者到访,肖金华热情地泡上几杯茶,开心地说道,脸上满是搬迁后的喜悦和满足。

肖金华曾经的家,在岑巩县平庄镇一个叫“榜上村”的偏远村寨,乡音里的榜上意思即为坡上,因为偏远及路不好,以前来一趟县城,得先走上6公里到镇上,再从镇上花26块钱车费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

“以前住的老木房,又挤又破,这都还是其次,主要娃娃读书可怜,天不亮就要出门去上学,夏天还好,冬天路特别难走。”提起以前的生活,肖金华面带苦笑。

去年8月,渴望已久的搬迁终于实现,肖金华一家五口搬进了亚坝小区平米的新家,搬家那天,肖金华从厨房转悠到客厅,从客厅转悠到卧室,从卧室转悠到卫生间,一遍遍走着,咧着嘴笑,不敢相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搬到新家后,在政策的帮助下,肖金华家在小区内开了一家百货副食店,由女儿看顾,店面租金仅要元每月,而妻子也被聘为小区保洁员,每月有元的工资,两个儿子一个在县一中读高一,一个在四中读初一,成绩还不错,让肖金华特别欣慰。

“现在娃娃读书方便了,我们做事也方便了,感觉生活就像这茶,先苦后甜。”肖金华喝上一大口茶,咂摸着回甘的滋味乐呵呵地说。

画面二:换新貌斩断“穷根”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移民群众在移民政策的鼓励和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幸福新生活,我现在干劲十足呢。”像往常一样,吃过简单早餐后,29岁的搬迁户杨邦军迎着晨光骑上摩托,前往周边的建筑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他的妻子邱丽群也拿着扫帚在小区里干起了保洁。

“从大山里搬出来一年多了,现在就业就在家门口,特别方便,两个人勤快点每个月也能拿到5、6千元的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杨邦军不住地咧着嘴笑,心情也如春光般明媚。

杨邦军的老家在大有镇凉水井村张家坝组,那里山高地远,交通不便,从前村民们基本上都要去外面打工讨生活,杨邦军跟妻子也曾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不同于长辈的眷恋土地,年轻的杨邦军对于搬出大山的搬迁意愿很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来之初,杨邦军便踊跃报名成为了第一批搬迁的贫困户。年4月,杨邦军一家终于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搬进了配套完善、设计科学、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房子。

“我们搬迁只出了个装修钱,把老家的旧房子拆除后政府给予每人0元的奖励,加上购房补贴还有结余呢。”搬迁过来后,杨邦军家又添了位小公主,从一家5口人变成了一家6口人,过着舒适、幸福、快乐的生活。

画面三:能致富奔向小康

图为周贤春的妻子在自家开的小餐馆洗菜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变了新模样。”洗菜、切菜、打扫卫生……小区的另一边,51岁的周贤春两口子在自家开的餐馆里忙活着,为一天生意开张做准备。

周贤春一家六口人,是年12月从大有镇长溪村搬出来的,算是小区里资历比较长的新移民了。搬到安置小区后,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很不错,每天都能有6、7百的毛收入。

“以前在长溪的时候,三间木房10个人住,土地也不好,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烂稀巴。”说起以前的日子,周贤春不住地摇头。“现在搬到这里来了,什么都方便,我老婆去年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厨师培训,学出来之后就开了这个餐馆,比在家种地好太多了!”

图为搬迁群众在该县工业园区内工作实现就业

“搬进了县城,只要不懒,挣钱的路子多得很。”同样从长溪村搬出来的邹荣说道。邹荣搬迁前便在外从事电工行业,现在在小区物业管理处担任电工师傅,负责整个小区的电路安装。而他的妻子刘泽梅则在工业园区的一家电气公司上班,实现了从家庭妇女到工人的转变。

易地搬迁扶贫,不只改变了搬迁户的居住环境,在就医、就学、就业、思想观念等方面也让搬迁户有了全新的改变。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岑巩县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贫困人口占总搬迁任务的90%。其中,年搬迁任务为户人,已搬迁入住户人;年搬迁任务为户人(其中跨区域搬迁户人),截至目前,跨区域搬迁已进行抽签分房24户人;年计划搬迁户人(其中跨区域搬迁77户人)。

为确保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和增收,切实提高搬迁农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县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提高有就业能力者的职业技能,并鼓励产业项目和经开区企业用工优先聘用移民群众,确保每个移民家庭至少有1人到经开区企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岗位就近就业。

目前,该县已储备公益性岗位个以上,重点向搬迁群众倾斜,拟对无技能、年龄偏大、就业困难的“”搬迁对象进行托底安置。

此外,为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置点积极探索将大扶贫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相融合,安置点配套了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设施.6平方米,而随着经济开发区企业的入驻和思州国际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将有个左右就业岗位可提供,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真正将安置点打造成为搬迁群众的宜居公园、创业乐园、温馨家园。(彭圆兰)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彭圆兰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