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杨荣兰在打扫整理自家的农家乐,准备迎接春节期间的游客。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摄
跳起欢快羌族舞、和邻居合影、与游客互道新年祝福……1月18日中午,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文化广场上已成欢乐的“海洋”。穿行在人群中,记者好不容易找到刚参加完视频连线的石椅村返乡创业农民工陈继良。
“太激动了!到现在脑海里还全是习总书记刚刚在视频连线中与我们亲切交流的场景!”陈继良笑着说。他挽着妻子黄彦,准备在广场上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有习总书记的鼓励,我们一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计划开始‘第三次创业’,今年要扩大‘花果山庄’农家乐的规模,好接待更多的游客。”
现年47岁的陈继良是石椅村一位返乡创业农民工。10余年来,他开农家乐、种果树、卖腊肉……现在他家每年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感恩奋进”,是他此时最强烈的心声。
心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陈继良开办的“花果山庄”农家乐,15岁的陈树兴忙前忙后,招呼客人、洗菜洗碗……看着身高已超过自己的儿子,黄彦笑得合不拢嘴。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陈树兴还不到半岁。“当时倒下的砖墙离儿子只有这么远。”黄彦边说边比划着。
石椅村离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不到5公里。年5月12日下午2点过,地震波突然袭来,正在屋后山坡地里锄草的黄彦拄着锄头都站不稳,她跌倒了,随后听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巨大声响,四周腾起股股烟尘。
“儿子和老人都还在家里面!我只用了几十秒钟就从地里跑回去。”尽管已过去15年,黄彦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跑进家里一看,倒塌下来的砖墙离正在睡觉的儿子只有尺把远。万幸的是,儿子和公婆均平安无事。
地震前,陈继良长年在离家几十公里的绵阳市城区一带做泥瓦活,一离家就是十天半个月。地震后,看到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陈继良决定利用房屋重建的机会返乡创业,开一个农家乐。
“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陈继良说,房屋重建,政府给了近2万元补贴,还帮自己申请到5万元无息贷款,修起了一幢三层楼房。
时机也正合适。石椅村地处海拔余米的玉皇山半山腰,林地覆盖率达95%。当时,随着房屋、基础设施重建的快速推进,在“村两委”带领下,当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水果产业,在巩固原有桐子李的基础上,不断引进不同成熟期的枇杷、梨子、猕猴桃等优良水果品种。
因为新房周边果林围绕,有花有果,陈继良给农家乐定名“花果山庄”。
“到年左右,农家乐日均接待量近人次,收入更是比打工时涨了三倍。”陈继良说,年2月,自家的农家乐还被四川省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评为“三星级”农家乐。原本的三层小楼已不能完全满足接待需要,陈继良还把哥哥家的房子租了两层,用于扩大规模。
感恩“大家的帮助让我挺过了难关”
正当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时候,变故不期而至。
“年7月14日,我永远记得那个日子。”在后厨一边削土豆皮一边和记者聊天的黄彦,双眼突然泛起泪花。
当时她和医院体检,在陈继良的体检报告上,赫然看到“直肠癌”的字样。夫妻俩犹如遭遇晴天霹雳。
“医院,在门口饭馆里点了两个菜,我吃了两口就无论如何吃不下了,喉咙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黄彦说,那时候她感觉“天都要塌了”。
但夫妻俩不打算就此向命运低头。黄彦一边安排医院积极治疗,一边到处打听“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我这一辈子还是总能遇到‘贵人’啊!”把黄彦从“塌天”的压力中拉出来的,医院工作的表姐告诉她的一个消息:作为惠民政策之一,医院的医生经常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义诊。表姐建议她“医院的医生碰碰运气”。
在一番咨询交流后,黄彦直接给丈夫办理了出院手续,医院。
除了表姐,黄彦口中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华西胃肠科主治医生杨烈主刀为陈继良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在医院旁租房完成了2个月的后续治疗后,陈继良正式出院回家。关了两个多月门的“花果山庄”农家乐也重新开张了,陈继良开始二次创业。
在陈继良治疗和休养期间,黄彦感叹,亲人和邻居,是自己的第三波“贵人”。“当时我既要操持农家乐的生意,又要打理10多亩果园,大家的帮助让我挺过了难关,真的要感谢这么多年来帮助过我们的‘贵人’。”黄彦动情地说。
奋进“新的更大的机遇就要来到”
“一只鸡、两个猪舌头、一块腊肉、八只腊猪脚。”到了下午,黄彦变得格外忙碌,在后厨打理事务的间歇,她还要不断接电话,记录下客人开过来的采购清单。
连日来,她每天都要接到若干通这样的电话,到了晚上,她就要和丈夫、儿子一起把清单中的物品分别装袋,等第二天一早送到镇上的快递驿站,整个过程都会用视频拍摄下来。
“视频里咋只有你老公和儿子,你在干什么呀?”“我负责拍摄和发布,让大家看到,这是货真价实的‘土货’。”黄彦向记者展示了她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