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益:让“光头山”变“花果山”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一个山坡上,成片的脆红李和葡萄植株随风摇曳,煞是喜人。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寸草不生的“光头山”。谁能想到,如今这里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昔日的“光头山”,如何变成今日的“花果山”?昨天的“光棍村”,咋就变成了香饽饽?
“如今的好日子,离不开老支书吴昌益的辛勤付出啊。”提起吴昌益,村民们无不赞赏,说他敢闯、敢干、敢为。
敢闯:要想富先修路
30多年前,岑峰村是一个人多地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穷困村,贫穷让岑峰贴上了“光棍村”的标签。
“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吴昌益,年至年历任岑巩县思阳镇岑峰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他认准路是一切的开始。年,吴昌益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为了修建通村公路,他四处奔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2万余元。在建设工地上,他每天总是开工最早,收工最晚。在一次施工过程中,他被石头意外轧伤,致左脚骨折。医生嘱咐他在家休养3个月,可他不到1个月就拄着拐杖上了工地,村民们见之无不感动。在他的感召下,全村老少投工投劳,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不到3个月,一条通向村外的简易公路就修通了。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扩大,简易公路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年,在县交通运输部门的帮助下,吴昌益争取到思阳至岑峰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项目投资万元、路长9公里,年初开始实施。当时有个别群众因公路建设占了田边地头闹情绪,他就上门做思想工作。同年8月,工程如期竣工。
多年来,为了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吴昌益多方筹集资金,带领村民先后建起了人饮工程4个,修建通村、通组路15条30公里,维修水渠12公里,架起便民桥11座。
敢干:希望在山致富靠山
“那时候感觉责任重大啊,有时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回忆当年,老支书吴昌益不胜感慨,“我们不能这样祖祖辈辈苦熬着,一定要结合村情苦干到底,只有苦干,才有希望。”
在任的25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走“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致富靠山”的发展路子,一步步改变了岑峰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卸任村支书后,他一如既往地支持村“两委”工作,继续带领群众“抱团发展”,脱贫攻坚,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大山和大山中的群众,一步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为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他敢为人先,与31位党员分头发动群众搞两段育秧,实行科学种田。一年下来,村民人均吃粮从过去的公斤提高到多公斤。为解决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他四处奔走,多方筹集资金,仅用两个冬天就带领群众造林0亩,使全村林场面积扩大到亩。现在,林场产值已达余万元,成为全县村级林木资源最为雄厚的林场。他带头创办企业,借助岑峰村“地势平缓、海拔较高、土壤肥沃”的自然优势,组织村民在野牛塘山顶开垦种植了多亩茶园。利用县政府下拨的17万元帮扶资金,在山下兴建了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年收入达25万元,种植户平均增收0余元,解决了富余劳动力50余人,创造劳务收入9万余元,每年为集体增收3万余元。
敢为:创品牌显特色
脱贫之后不松劲,撸起袖子继续干。
村民渐渐脱贫之后,如何巩固成果奔小康呢?吴昌益开始了新的思索。他发现野牛塘山顶地势平缓,终年云雾缭绕,适宜种茶。从年开始,吴昌益组织群众开垦茶园亩。到年,村中茶厂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山上办基地,山下建厂房,每年生产茶叶1.3万公斤,年收入60余万元,产品远销贵阳、福建、浙江等地,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年冬天,65岁的吴昌益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离任。退休后,本可在家安度晚年的他又一次走在了前头。与新任村委班子商量后,吴昌益决定在他奋斗了30年的林海中栽种脆红李。
年,吴昌益带头在山上种了余亩脆红李,李子下面再套种丹参等药材。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种植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群众,每年可解决0余人次就业。“年,光是发放劳务费就是15万元哦。”吴昌益说,要脱贫没有产业是不行的,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带好头,争取为后人多做一点事。现在,他不仅在山上栽种脆红李,还在山下发展了稻田鱼和葡萄产业。
有老支书吴昌益做榜样,岑峰村新任村干部也铆足干劲,确定了“首先发展精品水果、茶叶等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并择机将其转变成旅游产品”的思路,为群众寻求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
在吴昌益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岑峰村已建成葡萄园亩、脆红李基地亩、水蜜桃亩、茶叶亩、稻田养鱼亩、中药材亩。年,岑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村级实体经济积累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我大半辈子都与山林打交道,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我的心血,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扎根在这里。”看着满山的脆红李,吴昌益很是欣慰。(作者:徐学练文/图)
——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
誓把荒坡变成“聚宝盆”
——记岑巩县包东村脱贫带头人游本玲
游本玲是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民口中的“女巾帼”。46岁个子娇小的她,却用柔弱的身躯带领村民发展了亩的脆红李精品水果产业,让一座座荒坡成为村民们的“聚宝盆”。
年,在国家脱贫惠农富民政策的激励下,游本玲决定承包荒坡带领村民发展精品水果种植。为了打理好这片产业,她学会了开车,还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各种渠道学习种养殖技术。为了赶着时节栽种好果树,她五更天便开着皮卡车到县城拉苗。早上天刚亮,脆红李基地里便已见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
在她的努力下,包东村里成立了“岑巩县文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民通过土地、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包东村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如今披满绿色,旧貌换了新颜。
今年,游本玲与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土地入股“三七分成”利益链接机制,按亩产值的30%分给农户,同时给人提供了务工岗位,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目前已支付群众工资多万元。
脆红李挂果需要三年,为提高收益,年游本玲通过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短养长”方式,在果林中套种亩西瓜。虽受天气影响,西瓜仍创收40余万斤,收益30余万元;放养了只鸡,收入近10万元。
“游本玲不一般啊。今年我不种玉米了,就跟着她改种李子和太子参。”马家坡组的杨政斌竖起大拇指敬佩地说,今年他以亩土地入股基地,也发展脆红李和中药材产业。
目前,游本玲已流转地岳上寨、下寨、马家坡等组荒山达0亩,发展脆红李亩、中药材1亩、油茶0亩、西瓜亩、生姜25亩。脆红李今年挂果亩,预计亩产值达1.2万元,今年可创收余万元。
兢兢业业的付出换来的是耀眼的荣誉。游本玲的“花果山”年被命名为黔东南州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其本人荣获年“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有多大能耐,只想踏踏实实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几年创业确实非常辛苦,但看到周边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是打心眼里觉得值得。”山坡上,游本玲拍了拍裤管上的泥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绿树成荫、遍地葱郁、瓜果飘香……在游本玲夫妇的带头努力下,包东村昔日的荒坡坡变成了村民的“致富宝地”。(特约记者彭圆兰王纯)
——摘自《贵州民族报》
岑巩农信社:1万元烤烟贷款助农增收
“真感谢信用社的贷款,让我发展烤烟更有了底气。”近日,岑巩县客楼镇土黄村烟农肖祥明高兴地说,他在烤烟信贷的支持下,今年种植烤烟40亩,力争实现创收12万元左右。
今年以来,该县农信社在“春风行动”中,大力扶持农户发展脱贫产业,采取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的工作计划,及时下发《关于做好年度烤烟贷款发放工作的通知》到各基层社,要求有烟叶种植的基层网点积极与当地烟叶站对接,对辖内烟农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县烟草部门提供烟用肥料、地膜、种苗等生产物资的价格,按照每亩1至1元的标准为农户测算贷款资金,严格依据农户签订的烤烟种植合同准时发放贷款。同时与烟叶站、合作社、农户签订《四方协议》,约定烟叶销售款首先结清当年烤烟贷款,并由专人负责与烟叶站和合作社协调此项贷款的投放、贷后管理和回收,确保烟农贷得到,农信社收得回,为烤烟产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信贷基础。
为确保烤烟生产有序推进,县农信社及时做好信贷服务,截至4月上旬,已发放烤烟贷款发放.5万元,为全县烤烟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张能秋姚道镜)
——摘自《贵州政协报》
念“羊经”发“羊财”
——记岑巩县凯本镇大坪村养殖户杨应江
“咩…咩…咩…”4月16日,伴着和煦春风,笔者来到岑巩县凯本镇大坪村村民杨应江的山羊养殖基地,刚进门便正好碰见杨应江准备到山上放羊,养殖场的大门刚一打开,余只山羊便欢快地往青山上“窜”,场面很是热闹。
今年58岁的杨应江是大坪村长塘组的贫困户,过去因为不懂技术、没有资金,他靠种植玉米、稻谷过活,一年下来家里的人均收入还不足0元,日子过得艰难窘迫。
年,看到周围的村民一家家富了起来,急于改变贫困现状的杨应江,心想着不能再等、靠、要,必须自力更生发展点产业来改变生活状况,摘掉穷帽子。
但发展什么产业好呢?结合家里背靠大山的自然条件,杨应江把目光瞄向了山羊养殖,
于是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来初期“启动资金”,从外地买来40只山羊,在家里搞起了小规模的养殖。
杨应江做事认真仔细,对小羊照顾周到,很快山羊从最初40只变为只,把部分山羊卖了之后当年增收1万余元,杨应江家里困难得到了缓解。尝到养羊甜头的他,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产生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念头,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当年想扩大规模的计划未能实现。
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杨应江申请“特惠贷”资金5万元,加上之前的积蓄,杨应江把养殖规模扩大,羊存栏余只。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因为妻子还要照顾家里的耕地,所以养殖的工作便全部落在了他一人身上。没有帮手,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放羊、给水、扫栏等,经过不断摸索,杨应江的养羊技术逐步提升,总结出了一套养殖山羊方法。
“我的羊主要是在山坡上放养,靠吃牧草生长,肉质鲜嫩,因此销量很好,有时候还得提前预订呢。”看着自己喂养的山羊深受市场欢迎,杨应江心里乐开了花。
通过辛苦付出,杨应江的家庭收入逐年提高,腰包里的钱也逐渐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好。年,靠念“羊经”发“羊财”的杨应江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年,经过扩大规模,杨应江的山羊产值已达10多万。
现在,尝到养羊甜头的杨应江,闲暇之余,想得最多的就是带动更多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到养羊中来,通过养殖业,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目前看,养羊还是很划算的,成本低,不费劲,市场好,以后靠着养羊,家里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脱贫路也会越走越顺。”对于未来,杨应江充满信心。(彭圆兰姚瑶)
——摘自《黔东南日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管云利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