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的人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给孩子设定未来人生。拼命地给孩子加持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让孩子从小背负使命,艰难前行,完成心愿。
01
近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昆明市某小学生研究的“直肠癌基因敲除”获得大奖,引起网友们质疑,闹得沸沸扬扬。
网友们质疑的是,一个小学生,甚至连基因是什么都搞不明白,怎么去研究本科生亦或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课题。经过网友们的努力,才得知小学生的父母都是博士,高级知识分子,想必,该小学生的研究成果少不了父母的“溺爱”和“关照”,当然,也违背了举办大赛的初衷,将比赛变成了知识分子为孩子加持光环的“怪圈”。
出身在优越的家庭,学习生活等方面自然比同龄人更优秀,但是,我们深深知道,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幸运,但孩子的教育不等同于武侠小说里的“传授功力”,不能把多年积淀的学术能力掌掌相对就尽数相授。
哪个武学大师不是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才练就一身本领。如果真要给孩子传授“武功秘籍”,也得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既然无法尽数吸收,何必过早地剥夺孩子美好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带上沉重的“枷锁”。
有“武功秘籍”自然好,更重要的是,需要孩子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成长,慢慢练就过硬本领,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一定要论起跑线,我想,“父母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02
无独有偶,上月,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某,依靠父母人脉资源,修改成绩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据网友反映,陈同学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下,大学一年级就参与理论上只允许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或成绩优异学生参加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享受优厚的教育资源,无不引众人羡慕,使得很多网友不禁感叹:自己的大学白忙活了。
幸运的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违反社会公平机制,从来没有人会幸免于难。陈同学的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能发光发亮,不惜违法违规。父母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会全力以赴,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那是树立好的榜样。
陈同学的父母都是老师,是教授,是博导,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作为农村孩子,时常特别羡慕她们,一出生就拥有了“独特”基因,加之父母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将来必然成才。
这或许印证了钱钟书的那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岂不知,城里的人却未必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都说,父母的见识与格局,决定孩子所站的起跑线。如何能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是父母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而不应该用错误的方式引导,让孩子前半程活的顺畅,后半程却黯然无光。
而美丽的人生,却恰恰相反。只有吃的少年的苦,方可博得人生的精彩。
03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吴军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的确,往往小时候拥有各种“超能力”的小孩,长大后都没有做出很好的成就。记得曾有一位主咖分析过此等现象,颇有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父母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名义占用孩子的童年生活,给孩子增加所谓的“营养套餐”,童年本是孩子释放天性、探索兴趣的黄金时期,而父母过度消费孩子的兴趣,以至于上了大学,本该属于人生升华的转折点,倍加珍惜时光,做好人生铺垫,却回过头来寻找失去的童年生活,弥补童年的遗憾,由此便产生了“60分万岁”的大学格言。
再如“核心期刊主编发表10岁儿子散文”热点事件,父亲鼓励孩子的方式是发表期刊,只有发表了期刊,才能证明孩子足够优秀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10岁孩子尚未接触社会,写诗只是他的兴趣,要想成为大师必然需要社会的锻造,岁月的沉淀,方仲永的惨淡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模仿老师走红的13岁“钟美美”,其妈妈拒签了某公司万的邀约,他妈妈说,“不能因为万耽误儿子的学习,更不能不顾儿子的将来,让他迷失在当网红的梦幻中。”
我们在为“钟美美”有这样一位妈妈感到骄傲时,也要反思那些为了孩子所谓的未来,铤而走险的父母的所作所为。毕竟,人生漫长,何须做那朵昙花,只有短暂的绚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让孩子在新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仅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而且取决于孩子自己。父母只是远航的帆,能否顺利到达彼岸,欣赏怡人风景,需要孩子历经风雨,乘风破浪,凤凰涅槃。
孩子,请不要赢得了起跑线,却输了比赛,输了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