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物,通过直肠滴入器械滴入直肠,通过经络的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形式,称为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的一种。
历史沿革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宝库蕴藏丰富。在中华文明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直肠给药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把中医药学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诸方为后世医方之鼻祖,其中用蜜煎导、猪胆汁灌谷道治疗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开创了人类直肠给药治疗的先河,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给以直肠用药的典范。
应用进展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我国医药学事业的发展,直肠用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简单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到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直肠滴入给药。
年胡献国主任医师在“家庭中医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的中医内病外治法——直肠滴入疗法”:直肠滴入疗法,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选用中药煎取液,通过直肠滴入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诊疗方法,是中医内病外治法的一种。
作用机理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朝百脉,与大肠相表里,且大肠包括直肠和结肠。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静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知,中药直肠滴入疗法吸收良好,药理作用较强,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优势
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凡是能够口服的药物,均可通过直肠滴入这一给药途径,且简单、安全、有效。研究表明:直肠给药与静脉给药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直肠滴入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提高一倍。
另外,直肠给药避免了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尤适用于老年人、小儿、危急重症及长期卧床、衰竭病人难以用药者,家庭用药也十分便利。
应用范围
年高春东医师在年3月1日“健康时报”第24版上发表了“直肠给药,简便速效”一文,其主要内容为:直肠给药是临床上有效的给药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中西药物直肠给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及疑难病症,疗效确切、收效迅速、用药安全、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
在临床上,药物保留直肠给药可用于抢救心力衰竭、感染性高热、急性肠梗阻、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毒蛇咬伤、急性药物中毒;可治疗某些内科疾病,如哮喘、肺炎、胸膜炎、咯血、脑卒中、便秘、细菌性痢疾、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等;可治疗外科疾病,如术后腹胀、肠麻痹症、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肠出血、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可治疗妇科疾病,如急、慢性盆腔炎等。
凡能口服的西药片、丸、栓、膏及液体,中药制剂、冲剂、散剂,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中西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这篇文章中,高春东医师同时指出了直肠给药的禁忌症: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疾,急腹症疑有肠坏死穿孔患者禁用;妇女月经期、产褥期等应慎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