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回答:普通体检:难以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
我们每年进行的常规体检,主要是为了衡量一个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一般的检查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常规、肝功、肾功等等。这些检查能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及重要器官的运行情况;也可以诊断出常见慢性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癌症在早期的时候,并不会影响到常规体检时医生检查的这些生理指标。癌细胞总是先静悄悄地潜伏,再慢慢发展壮大、长成肿瘤,它们不会在自己比较弱小的时候就搞事情。因此,普通的健康体检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早期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筛查:仅针对部分癌症有效
虽然这样说,你可能会失落,但咱也必须明白一个事实:目前,专业领域只针对一小部分癌症找到了有效的筛查方法。全世界公认有效的癌症筛查项目包括:宫颈癌筛查、乳腺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只要是符合筛查标准的健康人群,参加这些癌症筛查就能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一些肺癌、胃癌等高危人群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癌症筛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网友回答:全球常规肿瘤检测都是三部曲:
第一步,血液检查,通过五到六个肿瘤筛查物的检测,在给出区间外的检测结果,都被视为异常。但这个准确率只有30-40%,进入第二步。(我说的30-40%是指,某项项目异常,引导得出你是肿瘤的可能性)。第二步是影像学检查,不论通过CT,MRI,PET-CT,PET-MRI的检测,发现具体部位的异常,影像学的异常可以判断准确率达到50-60%,进入第三步。第三步,最后的金标准当然是活检,通过小创伤的内窥镜检查,或者手术检查,取下部分组织,送到病理室,最后的病理检查可以了解组织的分型,肿瘤细胞种类,这些就是恶性程度检查。这个的准确率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几乎可以到90%以上。现在最热门的肿瘤检查肯定是基因检查,在这里应该有很多research的高手,我就不说过多技术信息,只说实际操作情况。首先,基因检测如果需要,当然可以较为精确的描述你可能发生的疾病,以及包括性格,心理等遗传和生长信息。但实际检测中对于某些数字(如岁数,程度)的描述就如同现在的LBS技术一样,暂时还不能极为精准。
我了解到的数据是,基因检测在遗传学检测中较为精准,但对于以人作为模型的研究中,30%的致病因素来自遗传信息,70%来自环境和后天生活习惯影响,还有7-8%的人几乎不受遗传学信息影响。所以我想说的是,基因检测也不是终身结果。不能做一次就是定论了。btw:我硕士同学,医院肿瘤科主任让我提醒一下,基因检测筛选预测肿瘤高危人群是有比较有效的指标意义的。其次我说一下关于PETCT,首先国外对于肿瘤检测除了PETCT还有PETMRI,就如同CT和MRI本身都有疏漏一样,PETCT对于肿瘤检测也有疏漏,并不适用于所有肿瘤检测。并且PETCT的检测在国外本身也是需要是指征的,也不是常规检测范围,不是说是个人直接上个PETCT。至于说做PETCT吸收核辐射的问题我也驳斥过杨永庆先生。说PETCT是常规检测主要是为了境外医疗用户快速检测需要应运而生的。我不是说不能查,PETCT是一种极好的癌症检测手段。我只是说需要有较为明确的生命指征以及遗传因素。需要案例我可以举出来很多,做了反而起到坏影响,乃至造成死亡的。至于国内为什么没有PETMRI?国内其实买过一台,只是后来被叫停了,其他医疗机构就没采购过了。其次我想说一下近期我看到的一个肿瘤检测项目,google这类的大公司买了不少所谓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公司,但也没见到做出什么有效结果。这个事儿上次我和google的吴军老师开会探讨过。倒是我上次代表某只基金去亚洲某国参观的时候,有个肿瘤检测项目,基于数据跟踪的血液检测。和前面我提到过的通用血液检查最大的不同是,他不是给予某种范围,并不是说检测出来某个项目的范围高低决定你肿瘤可能性,而是他们发现某一检测值和另一检测值的关系,这种多达十几个血液检查的结果会引导成为一个算法,结果对于标的是否是肿瘤,他们称,可以达到85-92%的准确率,而且所有检测内容和试剂,都是常规项目,无需外购。并且他们整个数据库的价值和意义在不断增加病例数后会相应增加。我计算过,对于一个肿瘤病人和保险公司而言,如果这个准确性真的能达到那么高,那么病人的检测时间会从一个月缩短至一周,检测费用会从一至两万缩短至四百至两千。
网友回答: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我说一下自己从发病到确症的过程吧。(因为白血病也分好多类型,每种类型的病情表现也不同,本人是ALL)
一开始是感冒流鼻涕,喝药,但是始终不见好,但是自己没有当回事,而且也没有测体温,也就随他去了,慢慢的好像也就没事了。再往后总感觉没有精神,但是同样自己没太当回事,以为是太累,休息休息就好了。事实证明自己图样图森破,疲劳状态不仅没有消失,还伴随着头疼,好像脑子里绷着根线,而这根线越绷越紧,随时都有断掉的可能。这个时候自己也开始了定点发烧,一到下午就烧到三十八度,可睡一晚上体温就又恢复正常。从开始出现感冒到后来定点发烧大概有两三个月。
因为自己当时正是高三,在这期间,进行高考体检,被检查出转氨酶高,腹部某处淋巴结肿大。检查医生询问自己是否患过疾病,回答没有,医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虽然自己心里咯噔了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医院做个全身检查神马的,就继续开始高考复习,对于高考生来说,天塌下来都没高考重要好么。但是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父母觉得不是个事,医院就诊。医生第一眼看到我就说你是不是贫血,脸色有点白。
我不以为意的回答自己天生就白(现在想想真想扇自己一大嘴巴子)然后医生说那就去抽个血常规吧!自己就屁颠屁颠的抽了血常规然后正常去上课(当时自己心里还想的,我这算轻伤不下火线吧)。晚上回家,父母就说血象有问题被医院检查。因为是双休日,所以等到星期一一大早,一家人医院。见到后来的主治医生,医生简单的询问摸了摸颌下,就安排自己做骨穿。当天下午通过骨穿结果最终确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常骨穿报告要等一星期,但是结果样本送到检验室很快就能出来)废话说了一堆,就是想提醒大家,身体任何异样都不要忽视,医院检查,即使是头痛感冒,要知道很多疾病的前兆都是感冒发烧;还有要注意身体锻炼,无论你学业有多重工作有多忙,没有好的身体那些又有何用;还有要学会放松,万事别太好强,要学会放下,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对于身患疾病的病友,心态很重要,在技术方面有医生保证,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疾病最终能被自己打败,相信有奇迹的存在!
网友回答:癌胚抗原那类的血液检查对于癌症的诊断几乎没有价值,我妈发现结肠癌的时候,癌胚抗原是正常值,后来问医生,这个值的意义在于癌症治疗期间的效果评估。
就我妈妈的检查过程来看,CT、MRI、内窥镜、B超都能检查出病灶,至于PET-CT,我听专家说并不建议正常人拿来做体检,因为辐射量高(辐射本身就增加致癌风险),一般都是传统检查方法查不出病因,或是已确诊癌症通过PET-CT来检查转移情况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我觉得作为正常人,40岁之前,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就每年体检一次,各个部位用B超或CT扫一遍(我原来一直以为B超是很初级的检查手段,但陪我妈看病才知道,很多人的病灶就是通过B超发现的,而且还没辐射)就可以了,如果家族有癌症遗传史,就应该对于发病部位进行着重检查,比如像我这种,就应该至少2年做一次肠镜。40岁之后要根据生活习惯、身体状态,对于某些部位做更为密切的检查,比如CT或者MRI(CT有辐射,MRI没有)。如果身体出现频繁低烧、消瘦等症状,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癌症可能,进行确切检查,还有就是如果出现贫血(可以看一下自己的下眼睑内部,如果是白色的就考虑贫血)的情况,就要做胃镜、肠镜检查。多啰嗦一句,最近年轻人肠癌的发病率非常高,我见过的年龄最小的26岁,30多岁的都数不过来,基本都跟饮食习惯有关,所以如果大便长期不正常,应该考虑做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