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823/4243632.html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1例

患者,女性,41岁。主因超声检查时发现甲状腺肿物1月入院。查体:颈前左侧局限性隆起,甲状腺左叶肿大、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颈部血管杂音。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所见:甲状腺左叶增大,实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肿块回声,可见细点状强回声弥漫分布,其内可见小片状低回声区,CDFI:甲状腺左叶实质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甲状腺左叶横切面,形态饱满,

回声不均匀,可见细点状强回声弥漫分布

甲状腺左叶纵切面,回声不均匀,

无明显占位效应,可见细点状强回声

弥漫分布,并可见小片状低回声区

甲状腺左叶血流信号较丰富

超声提示:

甲状腺左叶回声改变并弥漫性微钙化

---请结合临床,建议进一步检查

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术(FNA),穿刺病理结果回报:结合细胞形态(细胞密集,巢状排列,核不规则,染色质粗糙,见钙化),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

术中:见甲状腺左侧叶与颈前肌层粘连致密,未见明显侵犯,甲状腺左侧叶质韧。切除甲状腺双侧叶及锥体叶,清扫左侧喉返神经周围、气管旁淋巴结及VI区淋巴结。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累计整个腺叶),周围腺体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右侧及椎状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其间见少量癌组织。(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纤维脂肪组织,未见癌。(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癌2/2。(VI区淋巴结)转移癌2/3。临床修正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T3N1M0)。

该例患者超声表现与临床常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明显不同,未见有占位效应的肿块,而表现为伴有多发细点状强回声的弥漫性病变。该例患者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殊类型---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

(DiffuseSclerosingVariantofPTC,DSVPTC)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临床比较罕见,仅占全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和经典型乳头状癌相比,发病年龄更低,大多数献研究报道,平均年龄18-35岁(经典型乳头状癌平均年龄为40岁),并且是儿童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女性患者多见,约占70%,男女比例约1:4-6。可弥漫性累及甲状腺一侧叶或双侧叶。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为:甲状腺实质回声明显不均匀,病变呈弥漫性分布,无结节感,无明显占位效应,能提示其为恶性的病变特征是弥漫性分布的细点状强回声(为沙粒体,表现为暴风雪样的微钙化)。这种超声表现,极易误导临床和影像医师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本氏甲状腺炎。

镜下表现可见广泛、弥漫分布的沙粒体、鳞状上皮化生、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中的片状低回声可能与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有关。而间质的纤维化,使得甲状腺实质呈分隔状,整体颗粒感明显,质地坚韧。这种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的镜下改变与经典型基本一样,只是累及的范围和程度更广泛,故很多情况下,病理报告也只会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具有高度的侵袭性,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本例气管旁、VI区淋巴结均有转移),肺转移也比较常见,而且很快就可能出现颅内及全身的转移。

甲状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的预后较差,致死率较高,一经诊断需行甲状腺全切及淋巴结清扫,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该病典型的超声表现比较具有特征性,超声医生提高警惕应该能够识别。

但在发病早期,这种特征性的微钙化可能非常稀疏、散在,加之该病患者几乎均有弥漫性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这种细微改变很可能会被忽视。更可怕的是,病变早期患者即使做了FNA,其结果也可能仅提示桥本(本文中该例患者比较典型,FNA报告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所以,超声医生一定要仔细观察、寻找这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细微病变,同时要仔细观察甲状腺周围有无可疑淋巴结,以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