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天星乡东冲村老岗屯苗木基地一角
惠及当地多户建档立卡群众
为全面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岑巩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工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
近年来,岑巩县在农村产业扶贫上推行标准化、高效化基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质量建设”,为脱贫攻坚年“整县摘帽”兴建起“绿色银行”,遍及各乡镇和行政村。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着力发展绿色农业
“以前种玉米没啥收益,很多土都撂荒了。”3月15日,岑巩县天马镇黄土塘村民伍光琼说,“现在我们在这里种芳樟,将很多闲置土地也利用起来了。干活一天有80元收入,很轻松。”
连日来,天马镇马镇在黄土塘、雷公田、细山、白岩坪4村完成了芳樟栽种余亩,预计4月底完成芳樟亩栽种。
天马镇群众种植芳樟场景
与此同时,抢抓晴好天气,天星乡在天星、力元、地城、河塘、毛坪等村也完成蚕桑栽种余亩,近期将完成蚕桑栽种亩项目编制中的亩。另外亩蚕桑栽种项目,今年调整至相邻乡镇大有镇和平、木召、汤江溪3个村,也将于4月底完成栽种。
坚持调转并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该县完成玉米调整优化3.34万亩,实施杂稻制种4.48万亩,种植烤烟2.34万亩,发展蔬菜12.58万亩、中药材2.14万亩,出栏大宗牲畜14.3万头(只),粮经比结构优化为33:67。完成有机产品认证面积0.6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7.3万亩,“双管齐下”扎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年,该县通过产业招商与对口帮扶,强化绿色产业项目落地,计划在天马镇实施香樟、天星乡发展蚕桑、羊桥乡种植西红花3个项目,采取引进公司,利益联结贫困户,全面实施订单产业。
羊桥乡群众移栽西红花场景
去年7月,羊桥乡率先引进公司,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西红花产业种植项目,在祝坝、杨柳2村试种30亩,初步实现产值55.5万元,20户贫困户实现劳务收入13.5万余元,人均增收元。今年,羊桥乡打算将西红花种植扩大亩,争取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年,东西部协作五个项目覆盖贫困村26个,覆盖贫困人口人,人均增收元以上。深度贫困村7个,涉及资金.95万元,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人,其中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48人。年,扶贫协作项目实现分红22.12万元。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着力发展绿色农业。该县研究出台《建德市—岑巩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年)》,落实西红花种植、食用菌培育、芳樟种植、种桑养蚕、果蔬乐园5个普惠式农业产业项目,建德市已投入对口帮扶资金余万元。
优化林下经济结构打造百姓“绿色银行”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林菌、林药、花卉种植等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鸡、养蜂、养牛等林下养殖业,加大林地空间利用力度,发展立体林业、森林旅游综合开发。
天马镇林下养鸡图
全县11个乡镇按照“一乡一特”打造了9个林下种养殖基地和2个林下乡村旅游产业示范点,其中3个获州级林下示范基地称号。各基地分别采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模式做大林下经济规模,盘和林地资源,兴建百姓绿色家园,打造百姓“绿色银行”。
年,结合市场需求,该县充分发挥种植中药材的自然条件优势,进一步优铁皮石斛、选太子参、黄精、白芨、丹参等适宜林下种植乡土特色中药材品种,大力发展生态有机中药材。
羊桥乡车坝村油茶基地林下种植太子参0.4万亩、平庄镇包东村李子基地林下种植太子参0.6万亩,产值分别达万元和余万元。全县中药材种植达3万余亩,产值达余万元。
发展林下特色种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种、养、加工、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不断优化绿色产业经济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新业态。
该县加强对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合作社、大户、林农等进行培训,并开展以林下养殖肉牛为主,蛇、野猪、雉类为辅的繁育基地建设,打造了林下观光和农家乐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
年,天星乡毛坪村发展林下养牛0.7万亩,完成年产值万元;思旸镇发展林下养鸡0.03万亩,实现年产值40万元。大有镇木召、中洞两村和注溪镇周坪村直接开发森林景观0.01万亩、0.5万亩,分别实现年产值余万元、余万元。
当前,全县各乡镇都建有一个县级林下经济示范点,充分利用林地面积在亩以上,每个示范点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年产值达万元以上,各个项目覆盖区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
据统计,该县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种养殖面积达6.5万亩,产值达.6万元,惠及农户数户(贫困户数户)。(杨元彬)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潘家贵
执行总监:杨政权
本期编审:徐学练
责任编辑:杨尤辉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