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疯 http://www.xftobacco.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的黄金昶团队,经过多年中西医汇通的探索和实践,为破解低位直肠癌保肛难题,总结出一套具有临床价值的有效技术手段。

  日前,黄金昶教授正式对外公开解密这套造福直肠癌患者的医疗技术。

  该团队将神经肌肉筋膜、血流动力学与血管正常化、针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等中西医理论贯通,将局部解剖、力学与血管正常化、传统穴位与针法、围刺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融于一体,为保肛控便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黄金昶团队的保肛控便技术有着充分的肛管盆底解剖学理论基础。

  据介绍,外科学肛管肌肉系统由肛管内、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组成;齿状线近侧直肠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其中,直肠外括约肌向上延伸到耻骨直肠肌与肛提肌。受双侧阴部神经直肠下支(S2、S3)、会阴支(S4)支配;在前方,外括约肌近端部分与会阴浅横肌一起构成会阴体。

  会阴体:由肛门外括约肌,会阴浅、深横肌和球海绵体肌构成,会阴横肌和球海绵体肌对控便意义重大。

  肛提肌:包括三部分,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肛提肌受阴部神经支配,会阴神经和直肠下神经受S3或S4的骶神经的直接支配肛提肌神经;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主要受阴部神经支配;髂骨尾骨肌主要来自S3和S4骶神经直接支配。

  耻骨直肠肌起始于耻骨联合下半部分及尿生殖隔上筋膜,沿直肠肛管结合部走行。在直肠后方,直肠肛管环由肛门内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上缘构成,其收缩产生水平挤压力,被认为是控便最重要因素。

  髂骨尾骨肌起始于坐骨棘和闭孔后筋膜,附着于远端骶骨、尾骨和肛尾脊。髂骨尾骨肌联合耻骨尾骨肌起到提升盆底的作用。

  耻骨尾骨肌位于耻骨直肠肌内侧,起始于闭孔筋膜前半部分和耻骨上支后方,附着于远端骶骨和尾骨尖。

  骶前筋膜延伸到直肠肛管交界水平,并盖于肛尾韧带表面。

  低位直肠与肛管神经分配,交感神经是低位直肠受骶前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来自S2、S3、S4;肛门内括约肌交感神经受L5、S2、S3、S4支配;外括约肌受两侧阴部内神经(S2、S3的直肠下支)和来自S4会阴支支配。

  从中医的角度看,直肠肛管肌肉起止点与神经分布区域多为腧穴所在部位。结合上述神经与肌肉筋膜起止点多在上髎(S1)、次髎(S2)、中髎(S3)、下髎(S4)、长强(尾骨肌、肛尾脊、尾骨尖)、会阴(会阴体、阴部神经)、曲骨(耻骨联合上缘)。腰阳关(L4)、气冲与冲门(坐骨棘附近)等也是这些神经与肌肉筋膜起止点附近。

  正是因为这些神经解剖,为骶神经刺激治疗大小便失禁提供理论依据;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些解剖肌肉筋膜连接点和神经分布区域是常见穴位,为针刺治疗肛肠疾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黄金昶教授说:“我们采用的策略是针刺腰阳关、八髎、长强、会阴、曲骨等穴;毫韧针松解气冲、冲门、中极等穴;抖腹直肌;强化训练上腹部肌肉群、下腹部肌肉群、内收肌群等。”

  有了上述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基础支持,黄金昶团队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形成的针刺促低位直肠癌“保肛”“控便”机制,具体有三项“秘方技术”组成:

01

通过针刺穴位调控病变器官组织功能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是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的精准神经控制治疗疾病与病症”,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使其治疗疾病精准高效。   穴位刺激与SPARC外周调控机制高度一致,但针刺作用于穴位,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其作用不易产生耐受与产生不良反应。   针刺穴位治疗内脏疾病的机制,传统医学认为是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从现代神经科学理论认为躯体交感反射、躯体内脏在不同神经水平信息汇集,都可以解释针刺调节内脏功能的机制。   黄金昶教授说:“神经调控是我们针刺治疗低位直肠癌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且也是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重要依据。我们研究发现围刺显著促p75NTR增多,促肿瘤细胞凋亡,这是低位直肠癌单纯针刺抑瘤机制之一。”

02

围刺改善肿瘤刚度促血管正常化

  在肿瘤微环境中,力学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一方面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伴有肿瘤微环境力学因素改变,另一方面力学因素改变影响肿瘤微环境。   此外,力学因素也影响肿瘤治疗和转移。力学在肿瘤触诊体现的是硬度,肛门指诊是外科医生在低位直肠癌手术前非常重要环节,他们通过触摸肿物硬度和边界了解是否可以手术。   其实中医古代先贤早已   这与浅表肿瘤恶性分化程度高度符合(肿瘤硬度越大,恶性程度越高),同时也提示肿瘤局部病机是气滞血瘀为主。   我们观察浅表部位肿瘤良恶性演变也是这个规律,活动的、质软/韧的多为良性;坚硬的固定的多为恶性。   部分恶性肿瘤治疗有效后恶性程度降低瘤体会变软。此外部分肉瘤治疗取效可表现为CT值降低,CT值降低也是瘤体变软影像学表现。   力学在细胞水平被称为刚度,肿瘤细胞的刚度较相应的正常组织要小,刚度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生物学行为存在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的反应。   肿瘤细胞受微环境中微血管异常结构与功能影响较大,恶性肿瘤电镜下示血管腔闭塞、或狭窄、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与幼稚新生毛细血管共存,与中医的脉络瘀阻概念基本一致,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积聚》提出积“著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   围刺是改善瘤络瘀阻直接有效方法,早在唐代王冰在注解《灵枢·小针解》“宛陈者除之者,去血脉也”时,就提出针刺去除络脉瘀血的说法,他认为“菀通宛,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   近年来多位学者报道针刺可以影响针刺局部胶原纤维排列,并能对ECM胶原进行重塑,推断针刺可以改变肿瘤刚度及微环境胶原状态,从而减轻络脉瘀阻。   事实表明,针刺不仅仅是神经调控作用,血管调控作用也十分明显。据黄金昶教授说,前期研究发现瘤周围刺在第3天时明显促血管正常化,其起效速度、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不劣于或优于抗血管生成旗帜药物贝伐珠单抗。   比利时生命科学研究院DietherLambrechts等人研究发现让肿瘤氧气供应正常化或是抵抗癌症关键。此外,瘤周围刺促血管正常化无论提高放化疗疗效还是提高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疗效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03

瘤周围刺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化疗疗效

  血管正常化时联合放化疗、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可显著提高其疗效。肿瘤血管正常化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亮点已成为肿瘤研究新热点。本团队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与药代动力学发现围刺显著提高肿瘤局部紫杉醇药物浓度。图瘤周围刺增加肿瘤局部紫杉醇富集   临床共观察21例针刺配合Ⅲ期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观察组CR7例,PR9例,有效率76.2%,略高于同步放化疗组。观察组15例手术,13例保肛,pCR6例,1年未见局部复发,也均优于同步放化疗组。在副反应方面,无论在白细胞与粒细胞降低、还是恶心呕吐腹泻均显著低于同步放化疗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急性放射损伤等副反应。

黄金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医院主任医师、针灸微创肿瘤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创新联盟第一届主席、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务。

先后师从于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聂惠民教授、著名肿瘤专家张代钊教授。长期从事肿瘤科教研工作,在应用中西医防治肿瘤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抑制肿瘤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接诊国内外肿瘤患者20余万人次,擅长运用针灸及中药口服外用治疗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副反应等。

告患者书:

  • 上一篇文章: